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579章 百姓容易满足不好吗?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求追订】 (第1/3页)
“吴员外厂中普通的织工一个月薪酬能有多少?”刘宽问。
“差不多两贯吧。”吴员外答道,随即解释,“刘先生可千万不要觉得这个薪酬少——以前织坊用普通织机时,一个熟练织工,月薪也就两贯左右。”
“如今厂坊用蒸汽织机、纺车,对织工的技术要求并不如以往,却仍给他们近两贯的月薪,绝对算厚待了。”
“而且,织工在厂里住宿、吃饭都是免费的,如果算上这部份费用,以及年节期间的奖励,月薪超过了三贯也说不定。”
闻言,刘宽与朱元璋对视了眼。
如果在洪武初年,织工能有两三贯的月薪,确实属于“高薪”。
但如今已是文隆三年。
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消费水平自然也有所提高。
故而,即便大明的米价、肉价、煤柴等基本物价没增长什么,但百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依旧需要花不少钱,尤其是住在城里的人。
比如隔个三五天,买些肉菜,让家里孩子、老人吃到些荤腥。又比如,丰年过节的,给孩子、老人添一两件新衣裳。此外,孩子上学买学习用品、书籍,以及劳动力自身在各方面的需求,等等。
刘宽并未派人具体调查过,但根据他目前掌握的数据,要在京师、苏州等大城市居住,即便是普通市民阶层,四口之家一个月怕是也要花费一两贯钱。
所以,吴员外给普通职工的月薪,也就够其养活一个四口之家再稍稍剩余点钱,并不算多。
而吴员外的吴氏荣锦丝织厂已经是苏州民间第一大丝织厂,对工人待遇尚且如此,其他丝织厂只怕也不会更高,甚至还不如吴氏。
刘宽又问,“这般待遇,织工干活儿的积极性可高?”
“积极性?”大约头回听到这个词,吴员外反应了会儿,才道:“高,当然高——刘先生,鄙人之前不是说了吗,这月薪已经不低了。”
“而且,这样的织工很容易招募到——如今苏州城外不知多少农家子弟、妇女,想方设法地进城里工坊做工,鄙人的厂坊可是他们的首选。”
“他们好不容易被选进来,哪有不珍惜机会的道理?一个个干活儿可积极得很。”
刘宽听了略感无语。
他原以为,如今大明开拓海外,人力匮乏,那么这些工厂应该也有些用工缺口才对。
谁曾想并不是这样,而是依旧处在工厂少而想进厂做工之人多的阶段。
这无疑说明,大明广大普通百姓的思维还没有转变,或说习惯性地求稳,缺乏追求新鲜事物和更大收益的心态。
朱元璋其实也觉得织工月薪能有两贯算不错了,若夫妻俩都能挣两贯,足以养活一大家子,更别说寻常人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