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考古为证:安西白发军,戍边五十载!【求追订】 (第2/3页)
,身旁木箱上清晰可见“疏勒都督府药库”的题记。
2020年,考古学家在帕米尔南麓戍堡遗址中发掘出装有麝香、龙脑的陶罐,罐底“安西药典司监制”的印文仍可辨认。
并且旁边还有三枚青铜手术器械,形制赫然与《外台秘要》记载的“金篦决脓术”工具完全一致。
而在海拔五千米的明铁盖达坂,考古发现了更震撼的实物:冻结在冰层中的唐代木牍,墨迹清晰记载着某年正月“疗冻疮卒二十七人,愈二十有五”。
并且在敦煌石窟文书中《河西节度使判集》中,还能找到“请给葱岭守捉毡靴”的奏报。
“这赫然证明,唐军西域的帕米尔高原建立了相当完整的物资、医疗保障体系!”
“当大唐戍卒们脚踩双层毡靴,身披混纺羊毛大氅巡逻时,他们或许不知道,这种采用波斯纬编技法的防寒装备正在改写世界军事史——同时期的北欧维京人还在用未经鞣制的整张兽皮御寒。”
“在卡拉库勒湖畔的千年冰洞中,封存着保障唐军高原作战的最后秘密。2019年考古队再次发现了窖藏完好的三十七把复合弓!”
“通过显微CT扫描,弓柘木胎体中夹杂着两层牛角片,赫然是唐律严禁外流的角弓工艺所制。”
“而弓弭处镶嵌的陨铁薄片经检测蕴含8%的镍元素——这种来源于塔什库尔干陨石带的特殊材料,是能让弓箭在零下三十度仍保持贪心的关键!”
“而在慕士塔格峰北坡冰碛堆中出土的唐代铜壶,内壁上仍附着青稞酒与沙棘混合发酵的痕迹——这种既能补充维生素又能防寒的‘戍卒特饮’,配合着三十里一座戍堡,让大唐疆域真正突破了自然的限制!”
看到这里,朱元璋、朱标只觉得人都麻了。
不过朱标感觉倒还好,遂低声道:“父皇,这视频中唐军在高原的种种安排、技术等,我们也可以借鉴。”
说起来,大明如今虽然统治了乌斯藏、西域,但在高原地区基本是以当地士卒为主,乌斯藏更是仍为土司实际掌控。
这些地方的明军虽也有防寒、医疗、物资保障等措施,但技法多与唐军不同。
很显然,定是经历了诸多战乱及五百多年的时光,让唐军保障高原军队战力的一些技法失传了。
而今他们既然看到了这个视频,完全可以向唐军取长补短,让明军的高原军队保障更好,说不得将来便可以派兵真正掌控乌斯藏。
朱元璋闻言从那种“大明并不如大唐”的不甘中抽离出来,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而此时,视频在用各种考古发现充分还原了唐军驻守西域景象后,才转向视频最初的话题——安西军最后是如何在西域独守数十年的。
“喀喇昆仑山口呼啸的寒风中,某块冰川包裹着唐代简牍娓娓道来:天宝七载,镇将赵丑奴在巡逻日志中写道‘今于冰川得陨铁三斤,已交铁匠王胡子淬刀’。”
“他大约想不到,这是安西唐军在西域最后的安宁时光了——考古学家在疏勒镇遗址发现的陌刀残片上,检测到与当地陨石坑完全吻合的镍钴含量,而残片形成时间却是天宝七载的四十年后!”
视频中,博物馆的陌刀残片布满了岁月沧桑,早已锋芒不再,可朱标等人却仿佛透过这些残片看到了唐军在安西独守数十载的厮杀。
视频镜头又一次来到敦煌藏经洞。
“时光回溯到唐建中四年(783年)深秋,一卷文书的墨迹在微弱的灯光下微微颤动,‘安西、北庭将士,皆朔方、河陇子弟,戍边四十载,发已苍苍’,刺破了千年时光。”
“这封用求援信,在穿越吐蕃封锁线时被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