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5章 考古为证:安西白发军,戍边五十载!【求追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485章 考古为证:安西白发军,戍边五十载!【求追订】 (第1/3页)

    疏勒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尚且坚守了至少三年,那么都护府所在的西州又坚守了多少年?

    此时,视频开始随着博物馆中各种文物镜头,以仿照“时光回溯”的手段夹杂其他唐军记录片、影视等内容的剪辑画面,让众人仿佛跟着文物回到了唐军恢复西域至安西军困守西域的跌宕百年。

    视频中接着出现了戍堡遗址出土的几枚箭簇以及窖藏的青稞碳化颗粒。

    一旁文字显示,箭簇打造于开元年间,而所用铁则蕴含有昆仑山特有的陨铁成分。

    而青稞碳化颗粒经检测,其品种则与长安太仓出土的粮种同源!

    “《唐六典》有载:西域军械,取地利而铸。这似乎解答了唐军镇守西域百年的后勤之谜——历史留下的证明还不止于此。”

    接着,视频又陆续展现了其他遗迹、文物及后世考古破解的内容——

    开元七年的戍堡碑文及调兵符契;西安南郊出土的粟特人史君墓,墓志记载“常往来疏勒、碎叶间,晓蕃情,知地利”。

    克孜尔石窟壁画上,左侧持戟武士身着唐式明光铠,右侧商队护卫的锁子甲则带着鲜明波斯特征。这种亚洲东西文化交融的场景,无疑印证着唐军在西域的情报来源。

    敦煌藏经洞中,某文书残卷上的内容赫然是开元年间某个冬日的战报:吐蕃贼五千骑犯葱岭守捉,镇将张子烈率骁果三百,夜渡寒潭,破其辎重!

    “这份泛黄公文的背后,是唐朝用三代人构建的立体防御体系:以疏勒城为轴心的二十八个屯田点提供军粮,朅盘陀峡谷的十二座烽燧组成预警网络,帕米尔南麓的六关隘构成纵深防线。”

    “当阿拉伯旅行家塔米姆·伊本·巴赫尔在8世纪穿越瓦罕走廊时,在他的游记中惊叹:每经三十里必有唐军堡垒,戍楼相望,驿骑如星!”

    随即,视频又用更多考古发现一步步完善,或者说还原了大唐掌控西域的种种证据。

    如戍堡残垣青灰色夯土中夹杂着大量燃烧过的骆驼刺,正它让戍堡夯土类似混凝土。经三维扫描还原出的戍堡全貌,排水系统竟然与现代高原建筑规范高度契合。

    在慕士塔格峰北坡,发掘出保存完好的烽燧遗址,其基座有用昆仑玉拼出的二十八星宿图——这恰与《唐六典》中“烽燧传讯,夜观星,昼望烟”的记载相对应。

    借助现代科技复原,这条由十二座主烽燧、四十六座辅燧构成的预警网络,只需三刻钟便可将军情传递至龟兹都督府!

    看到这里,上至朱元璋,下至刚开始学史的朱允熞等皇孙都露出了震惊之色。

    以前他们只知道大唐军事实力很强,却不知道竟然强大到了这种地步——从视频目前播放出的各种军事理念、安排、科技来看,不仅不逊色于刘宽到来前的大明,甚至还有超过!

    也即是说,原历史上的大明,在军事理论、科技等方面,可能还不如五百多年前的大唐。

    这既让朱元璋感到难以接受,也有些羞愧——在刘宽到来前,他对大明的种种军事理论、安排等,可是颇为自豪的。

    视频继续,进一步还原西域唐军的其他方面,如交通运输、医疗保障。

    塔什库尔干出土的牦牛骨挂件,碳十四检测年份对应开元,上面密布着与西安大明宫出土铜车饰相同的磨损痕迹,印证了《唐六典》中“高原转运,畜力为要”的记载。

    “现在科考队发现,由三百头牦牛组成的运输队,可在零下二十度的高原环境下日行四十里,这恰好与烽燧遗址间距匹配(大于三十里)——这绝非巧合,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物流体系!”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两名唐军正在冰河边捣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