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儒生见夷王,法兰西援兵【求追订】 (第2/3页)
金幼孜道:“当然可以。”
金幼孜这次冒险来阿拉贡,就是因为听闻阿拉贡国王胡安喜爱诗歌,想以诗歌为突破点,走上层路线,尝试在阿拉贡传播儒学。
说起来,金幼孜走这一步也是不得已为之。
他家世代以耕读传家,他更是自幼随名儒学习《春秋》等儒家经典,在加上在儒学方面有天赋,七八岁时便有了神童之名。
十岁便得以进入县学为庠生,更与同县神童练子宁为同学。
没几年,朝廷恢复科举,金幼孜本以为是大好事,准备一展才华,踏入仕途,恢复先辈荣耀、门楣荣光。
哪曾想科举内容竟增加了数学,并削弱了儒学分量——他当时心态有些问题,竟连续两次不中,而科举中数学、自然科学的分量却越来越重。
第三次乡试不中后,长辈建议他去学校读书,但他当时年纪已长,又气不过科举内容越来越偏向数学、自然科学,学校教学内容同样如此,便赌气不愿意去。
然后蹉跎数年,便有些泯然众人矣了。
后来他听说了黄子澄等儒生随藩王到海外传播儒学并踏入仕途的事迹,遂萌发效仿之心。
结果到京师一番闯荡,最终只得以进入晋王幕府,还是幕府最低级的行走。
来到海外,金幼孜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所长了,结果发现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他以儒家学问治理地方反倒不如那些以军法治理地方的中低级将官。
后来得知晋王有派人到周边国家传播儒学并顺带打探情报的想法,他便觉得机会来了,于是苦学拉丁语、拉阿伯语。
如今以译者的身份进入阿拉贡,向其国王传授诗歌,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若我能教化这阿拉贡国王接受儒学,乃至以儒学治国,必将名留青史!’
金幼孜心中激动地想。
随即便用琢磨好的拉丁语吟诵起第一本诗集——《诗经》。
结果“国风”部分的第一首《关雎》才读了一半,金幼孜便注意到胡安紧皱眉头,露出不赖的神色。
等他吟诵完《关雎》,胡安用失望之极的语气道:“这就是瓷器之国的诗歌?怎么听着一点都不优美?”
好在金幼孜对此有一定心理准备,并没有慌乱,解释道:“国王陛下,因为拉丁语跟汉语差异很大,所以很难将汉语诗歌的优美之处翻译到位——眼下这首《关雎》已经是我用拉丁语努力翻译的结果了。”
“其实诗歌都是需要听原汁原味的才好,国王陛下既然已经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