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59章 逆天改命!智能农业【求追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459章 逆天改命!智能农业【求追订】 (第1/3页)

    老朱一家子跟此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虽然知道大明的农耕水平很高,远超周边列国,却不知道居然比同时期的欧洲都超出这么多。

    须知,那欧洲在原历史上可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地方。

    如朱标,就认为既然历史上欧洲能产生工业革命,农业水平必然不会差,有可能比中国还要强。

    没想到真相是:中国的农耕水平竟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遥遥领先!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用骨耜和石犁翻土挖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耕牛的出现让耕地效率断层式提升。”

    “汉代,一日可播种百亩地的耧车,是现代播种机的雏形;唐代曲辕犁能让耕牛省力一半以上。可以说,中国比地球上任何一个文明,都更早地认识到深耕细作的重要性。”

    视频上,解说配合着各种古代农具的图片及先民耕种图画,让朱元璋等人知道了这些农具诞生的时间,也为先辈们的智慧感叹、骄傲。

    “从神农尝遍百草以识五谷,到垄作法让耕种成为田间艺术;从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到西汉‘代田法’轮耕保墒,再到轮耕复种、间地套种、一地多用。”

    “世上再也没有如中国人这样,将种地天赋点满,在耕种上卷到极致的民族···”

    看到此处,老朱、朱标不禁心中感慨:看来中国的农具到耕种技术,一直都是在慢慢前进的。而能拥有人如今的耕种水平,乃是无数先辈智慧累积而来的成果。

    好在不论是历史上的大明,还是如今的大明,对中国耕种水平的提升都是有所贡献的。

    如今就不说了,历史上棉花的真正普及就是靠明初朝廷强力推广,而红薯等美洲作物的引进也是在明末之时,为后来那清代所谓的“康乾盛世”开辟了道路。

    而视频接着又列举了中国人对各种土地的改造,以便耕种之事。

    “两千年前,中国人建起了都江堰,将水旱频发的成都平原,变成富饶肥沃、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我们还在湖滩上构造圩田,在丘陵上构筑梯田,在江河边建造柜田,在沼泽上铺设架田,在海岸边开辟涂田。”

    “与山争地,与水争田,中国人用两千余年将耕地面积从汉代的4.8亿亩,扩大到清后期的9亿亩。最终在清代迎来人口大爆发,一举突破4亿人口大关。”

    听到此处,朱元璋不禁想起曾看过的后世中国登月计划中,有在月球建造地下基地,在其中种植粮食、蔬菜以达到基地食物自给自足之事。

    如果后世新朝能办成此事,后来人再议论中国人耕种能力时,只怕就要加上一句“与月争地”了。

    也由此可见,哪怕后世新朝迈入了工业社会,那种对田地、耕种的热爱依旧不曾改变。

    在朱元璋想着这些时,视频内容却是一变。

    “这就是中国农民的力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稼穑之力,也能够撼天动地!”

    “然而,这些以涓滴血汗托举起一个个封建王朝的中流砥柱,却也遭遇了深重的剥削和压迫,敲骨吸髓,不遗余力。”

    “自虞夏以降,课税之重犹如硕鼠食粟,从什一税、井田制,到均田令、租用调制、两税法,再到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纵使是以轻徭薄赋著称的汉初,在田赋之外还有人头税、免役税、献费、户赋等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