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向老朱要五个人,老四竟是这样的永乐?【求追订】 (第2/3页)
持的第一功臣。”
“历史上,在永乐晚年时,夏元吉以内外俱疲、边储空虚为由,反对永乐继续征讨漠北,因而被下狱,直到朱高炽即位才被释放。”
“后来似乎是病逝于宣德年间,具体哪一年微臣也记不得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评判道:“若是没有科学、科技助力,没有发展工业,只像大明之前那样以农业为主,那夏元吉能在永乐二十年间,搞好老四五征漠北的后勤事务,定是个搞民政、经济的好手。”
“更难得的是,他能洞悉时弊,在后面劝阻老四——这等于是将个人安危放到一边去了,难得啊。”
朱标也忍不住道:“历史上,四弟是经过四年靖难之战才登上皇位的,若是没过多久他便要征讨漠北,那国家财政必然艰难。”
“夏元吉若是从那时起,便任户部尚书,说明其在粮草筹措、梳理财政方面的能力确实颇高。”
刘宽这时又想起一些事,道:“对了,微臣记得,历史上夏元吉似乎还负责过水利工程,被认证为水利专家。”
听此,朱元璋不禁跟朱标交流了个眼神,心里都有了某种决定。
刘宽则继续道:“至于黄淮此人,微臣记得的相关信息更少,只记得他也是永乐年间的阁臣、一部长官,似乎是给蹇义、夏元吉做二把手的。”
顿了顿,刘宽道:“最后是解缙此人,说起来就略有些复杂了。后世称其为明初第一才子,也称其为大明三大才子中最博学的一位···”
听到这里,朱标忍不住插话问:“妹婿,大明三大才子的另外两位都是谁?他们为何得此殊荣?”
刘宽解释道,“这三大才子其实主要指他们在某一个为文人、士林所认可的领域才华卓绝,按出现的时间早晚,他们依次是解缙、杨慎、徐渭。”
朱标听了讶异,疑惑道:“竟没有那唐伯虎?”
刘宽笑道,“太子殿下,唐伯虎在后世最出名的其实是画作,其次是书法,最后才是他的诗才。”
“然而前两者被正统文人视为小道,或者说业余爱好,而论诗才,他比不上杨慎。”
朱标还想再问,朱元璋却有点不耐了,道:“标儿,你且让刘宽先讲完,有什么疑惑最后再问。”
“是。”朱标无奈,只好压下疑惑耐心听。
刘宽道:“微臣先说回解缙吧——解缙之所以被认为是大才子,是因为他总裁编修了《太祖实录》,编纂了《永乐大典》。”
“而且他的博学多才是得到了洪武、永乐年间诸多文坛名宿肯定的。”
“可惜的是,此人似乎政治水平不高,又或者说太过耿直,也可能是恃才傲物吧。”
“永乐年间,他因为卷入储君之争被汉王忌恨,又因为直谏为永乐帝不喜。”
“他本在总裁《太祖实录》之后,因功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可后来官职一贬再贬,直接被贬到交州去了。”
“后来他因回京奏事,跟汉王朱高煦碰上,被汉王冤告其‘无人臣之礼’,又恰逢他请奏开凿赣江,让永乐觉得他不该在国家筹划北征时做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于是将其下狱,据说在狱中被百般拷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