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7章 侍卫郑和,日国景况【求追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17章 侍卫郑和,日国景况【求追订】 (第3/3页)

一年比一年难做了,这次我只签到了三百名女子的身契,其中还有些是嫁过人、生过娃的。”

    “至于青壮,更是只欠下了两百来人。人难签,价格反倒是一年年贵了——此次未嫁的少女要十贯,嫁过人、生过娃的也要五贯以上。”

    “青壮倒是便宜,三五贯即可,可运到海外我们也赚不到多少钱,兴许还要这些人将来在海外赚了钱才能偿还。”

    朱雄英听得微微皱眉,又问:“那你可知这移民买卖为何一年比一年难做了?”

    船主叹道,“原因很简单,日国如今人口比当年少太多了,愿意移民又符合移民条件的就更少,这移民生意自然一年比一年难做。”

    听完,朱雄英陷入思索之中。

    自他接受“督办日国改稻为桑及移民事务”的差事以来,便知道如今这两件事不如几年前好办了。

    从这点来讲,朱柏督办的那几个月倒也未必是不愿做,也可能真的是无计可施。

    因为过去这几年,日国因为连年饥荒、战争,本就死了不少人,而少女、青壮又一批批地被“移民”到外面去,这就让日国的男女青壮更少了。

    年轻男女的锐减,让日国新生人口锐减得厉害——死去和出国的多,出生的却很少,日国人口自是断崖式下跌。

    根据光明卫的情报推断,日国在受“改稻为桑”、“移民”之事影响前,约有一千余万人口。

    而根据光明卫去年得到的相关情报推断,如今日国人口可能只有六百多万,锐减了一小半!

    人口减少这么多,尤其是青壮年少,就算大明还在推动“改稻为桑”,百姓也会有很多田地拿去种粮食。即便在大明海商、日国藩主的影响下,农民们种的粮食仍不够吃,可饥荒烈度也开始减小了。

    如果不是在家乡没有活路,日国人也不愿意到前途莫测的海外去。

    毕竟过去的几年,出海那些少女、青壮就没有回来的,顶多是托人寄封信或者带一些东西回来,证明他们还活着。

    至于那少数寄回的信中,说她们在海外过得很好,如今的日国人其实是没多少相信的。

    一则,那些人把海外的生活说得太好了,尤其是那些女子。二则,如果他们真的在海外过得很好,怎么不回家乡?

    所以,如今日国愿意到海外的人越来越少。

    朱雄英之前虽从各种文档、情报中了解到这些事,可亲耳听一位做“移民”买卖的海商讲述了具体情况,他才知道,如今“移民”之事比他预想的还要艰难。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