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超级大米计划,朱桢的就藩想法【求追订】 (第3/3页)
在历史上被称为巴达维亚,便是荷兰人取的名字,也是荷兰殖民帝国皇冠上的明珠。”
“欧洲人为印尼带来了新作物,包括能在山地种植的玉米、马铃薯,能让食物更有风味的辣椒、番茄等。”
“由于印尼水热条件突出,这些作物在当地稍稍培育就能快速生长,比在中、日等东亚国家传播得更加迅速···”
看到这里,老朱等人本以为印尼人的粮食危机起码也得等人口大爆发之后才会到来。
谁知视频解说话语一转,印尼的粮食危机就来了。
因为欧洲殖民者到印尼去可不是繁衍人口的,而是为了赚钱的。
于是他们便通过各种手段,对当地人威逼利诱,让种植甘蔗、橡胶、香料、可可、棕榈、蕉麻、水果等经济作物。
最疯狂时,荷兰人甚至征用了爪哇岛所有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
这打破了印尼地区的人口与粮食生产平衡,让这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土地多次爆发大饥荒。
到了近代,日国曾经短暂占领南洋,替代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
日国当时倒是没让印尼地区都种经济作物,而是让种粮食和橡胶,但依旧让当地数次爆发饥荒,因为粮食都被运到日国去了。
看到这里,上至老朱,下至懂些事的皇子、公主,都不禁感慨:没有强大国家的百姓当真是悲惨。
视频顺着时间轴降到了后世的“现代”,印尼终于独立,虽然统治团体变换了几次,但出于历史记忆,都很重视粮食种植,终于让印尼初步解决了口粮问题。
随后,印尼当局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开始大力推广拓荒。
“到了90年代,移民计划中的农业种植部分迎来了巅峰,‘超级大米计划’问世。”
“按照该计划,印尼准备将加里曼丹岛南部的100万公顷沼泽森林变为稻田,以缓解日益严峻的吃饭问题。”
“印尼朝廷斥巨资在这一地区挖了4000多公里的水渠,为稻田开发做准备。”
“森林曾是开发稻田的阻碍,但现在成了创收的原材料,一边挖渠一边伐木卖钱,仅从经济效益看,甚至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
“但印尼朝廷的开荒计划比伐木还要快,到了该项目中期,给予求成的印尼朝廷开始默许工人焚烧森林为挖渠开路。”
“但那些官僚没料到,加里曼丹南部的森林是一大片‘泥炭沼泽森林’表层覆盖的泥炭是植物分解物,可以看做煤炭半成品。”
“在煤堆上点火,后果可想而知!”
看到这里,朱雄英赶紧记录下来——虽然目前大明朝廷未涉足视频中的岛屿,但未来多半会开发此岛。
朱桢亦记下了这一重要信息。
他接替朱棣的班督办日国事务几年,终于攒够了功劳,且在去年秋天就跟朱榑一起通过了海外就藩的文考,拥有了去海外建藩的资格。
他的理想之地便是如今满者伯夷国一带,或者说其周边地区。
那里属于南洋诸岛的南部,恰好在朱元璋允许就藩的地区边缘,又与澳洲大陆相隔不远,是他看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