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专精儒学国子监,建言革新卫所制【求追订】 (第2/3页)
职世袭,也很容易形成将门势力。”
“在大明历史上,北疆便形成了不少将门势力,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
“一个是在万历年间养着女真诸部,意图‘养虏自重’,结果却养出努尔哈赤及建州女真的辽东李家,以李成梁、李如松等为代表。”
“另一个,便是在建州女真崛起后,借着大明不断向辽西投入钱粮而崛起壮大的祖、吴两家,代表人物便是后来放满清入关的吴三桂——其娘家便是祖家。”
“这些将门势力不仅垄断了军中大部分将职,让卫所底层士卒没有了晋升之路,更迅速演变成地主。”
“他们用各种手段兼并底层卫所兵的田地,又将他们变成佃农,乃至自家奴仆——在后世看来,大明中后期的卫所军士卒要比失地农民更可怜。”
“农民失地,还可以前往别处谋生,然而卫所士卒即便失去土地,也无法离开,因为会成为逃兵被逮捕,只能给将官们当佃农、奴仆。”
“所以,历史上永乐朝后,也即是宣德时期,大明卫所军战斗力便在卫所制的腐败中急速下降——我想这大约宣德时期大明对外武功难振的原因之一。”
“历史上,到了嘉靖朝,为了解决北虏南倭的边患,大明便逐渐以募兵为主了。”
“至于大明后期,卫所军更是与农奴无异,战斗力甚至不如一般的农明军。”
朱元璋没想到,他只是询问建立武学之事,竟然问出大明卫所军制这么大的弊端来。
他紧皱着眉头稍稍沉默,便不由责问:“此事你怎的不早说?”
刘宽苦笑,解释道:“微臣其实并不懂军事,陛下若不询问,微臣哪里敢对军队之事指手画脚?”
“另外,卫所制虽然容易败坏,有诸多缺点,可在国家向外开拓时期,却是颇为好用的。”
“比如大明而今向开外开拓,用卫所军制,显然要比募兵制好得多——若是募兵,只怕便不好派往开外驻守、垦荒了。”
朱元璋用手指敲着桌子,道:“你此话说得倒也有些道理。”
事实上,即便刘宽没有后面这番解释,朱元璋也不会轻易推翻卫所制。
因为他很清楚,军队才是他掌握皇权、成为天子的根本——若军队不稳,他的皇位便不稳,故而关乎军队的事都必须慎之又慎。
思考了一会儿后,朱元璋又问:“能否对卫所军制进行一些改革,令其不至于在日后爆发那么多弊端?”
既然老朱问,又聊到了这儿,刘宽便决定大胆说一说。
他相信,即便他因为经验的欠缺,说的有什么不对,老朱也能分辨着采用。
“在微臣看来,卫所军制会迅速败坏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士卒户籍被固定锁死,另一个则是卫指挥使以下的将职世袭。”
“一户人家,纵然祖上出过士卒,但子孙未必都愿意当兵,也未必都适合当兵。”
“所以,用军户锁死了士卒户籍,无疑会让军中出现一些被迫当兵之人。”
“这些人的存在,不仅拉低了军队战斗力,更会影响军中士气,乃至慢慢带坏军队风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