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研究生满地走,大学生不如狗?老朱馋哭了【求追订】 (第2/3页)
大明约有五十万左右的秀才。”
“秀才不能做官,大明也没有那么多职位安排给他们。可偏偏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读书人,尤其是有功名的读书人,地位颇高。”
“其中绝大部分秀才也自恃身份,不屑于工农等行业。他们或皓首穷经只为中举做官;或费尽心思、投机钻营,以求从其他途径入仕;还有相当部分人则只顾吟风弄月,空谈国事,实际无所事事。”
“这还只是秀才,那么连秀才都没考上的读书人又有多少?一百万?还是一千万?”
“陛下、太子殿下可以想想,这么多读书人无所事事,对朝廷统治有利吗?对大明江山稳固有利吗?”
听刘宽说到这里,朱元璋、朱标对视了眼,发现彼此神色都很凝重,甚至有骇然之色。
刘宽则接着道:“事实上,历史上大明末年农民军之所以在官军的一次次围剿中存活下来,并最终打入北京城,推翻大明朝的统治,就和一些落魄的或不得志的读书人加入有关。”
“比如李自成、张献忠,他们虽然都出身贫苦,当过大明底层的兵卒,但二人都是识得不少字的,虽不通儒家经典,却也能读会写。”
“李自成后来有四大军师,李岩、牛金星都是不得志的举人,另外两个叫顾君恩、宋献策,也都是有点才能的读书人。”
“张献忠同样网罗了一批读书人充作军师、幕僚,为其转战湖广,入川建立大西国出了不少力。”
“对了,在明末文风鼎盛的浙江,还出现了一场声势颇大、领导层几乎都是生员(秀才)的起义,只不过后来其首领被官府用招降之计骗杀了,没能成大事。”
“最后,明末很多生员、举人参与到了党争之中,各种搞事,不论是一腔热血的,还是投机钻营的,反正最终结果都是让朝堂更混乱,让社会更动荡。”
刘宽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只见老朱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朱标亦紧皱着眉头,却是直接问:“难不成咱大明大力兴办教育还错了?”
刘宽道,“兴办教育从来都不是错,错的是不该将所有人都困在科举做官这一条道路上。”
“说到这里,微臣想后来的清朝之所以暗地减少对基础教育的支持,不仅仅是为了防备汉人,也可能是自以为是的从大明身上得到了‘教训’。”
“他们将八股作文弄得更加完善,又让中举变得更难,也有此原因在内。”
“然而他们这么做,依旧是将许许多多的人才都困在科举入仕这条路上。”
“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其他各个行业的人才都变得稀少,再加上明清时朝廷及社会都不重视其他行业,甚是鄙视工农等从业者,这些行业如何能发展得起来?”
“所有的人才都去争着抢着做官,这样的社会难道不畸形吗?衰败也是必然的。”
说出这些话的同时,刘宽心里则在想:明清两朝人才都跑去科举了,都能压制周边国家,若是合理分配人才,岂不是更加强大?
由此看来,后世中国之崛起其实有些必然因素在里面的。
朱元璋、朱标则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