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种姓,总被征服的印度【求追订】 (第2/3页)
种高低贵贱有别,生而不平等,并被分为四个等级。”
“等级最高的是婆罗门,即僧侣,掌握祭祀、教育。第二等级是刹帝利,即王公贵族、武士,掌握军事和行政。”
“第三等级称作吠舍,也即是商人,从事商业贸易。第四等级称作首陀罗,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劳动者。”
“其中,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几乎都是雅利安人,达罗毗荼人则只能是第四阶级的首陀罗。”
“除此外,还有相当部分人被排除在种姓制度之外,地位比首陀罗更低下,被称为‘达利特’,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主要来源于战俘和部分原住民。”
“这种种姓制度最严厉时,甚至严禁不同种姓之间通婚,且种姓世袭,一旦确定,子子孙孙都不可变更!”
看到这里,朱元璋不禁若有所思。
说起来,蒙元统治时也因人出身不同,将人分成四个等级,即蒙古人、色目人(包括高丽人)、汉人(包括契丹人、女真人等较晚被蒙古征服的势力)、南人。
在蒙元这套制度下,等级较低的汉人、南人除非立下大功,否则很难登上蒙元朝廷的高位。
他本以为蒙元这套等级制度就够严厉了,没想到这印度的等级制度竟然更加严苛,直接从种族上限定死了所从事的职业,而且几乎无法变种姓等级。
“雅利安人统治的这段时间里,其实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而是诸国混战,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印度文化也是百家争鸣,诞生了许多思想流派,被称为‘沙门思潮’。”
“这些流派的大多都是反对种姓制度的,而佛教就是在沙门思潮中诞生的。”
“如果按照中国的剧本,印度在经历数百年的混乱后,最终会走向统一,然而国际社会不给机会啊。”
“公元前六世纪起,波斯帝国崛起,同时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扩张,其东征军又从开伯尔山口进入了印度。”
“波斯人其实也属于雅利安人种,入侵当时的印度勉强算是民族内部战争,进入印度次大陆后连连获胜。可惜的是,波斯人在西方却碰到了亚历山大大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