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清廷愚民,身高变迁【求追订】 (第3/3页)
米等美洲农作物在中国已基本推广开来,百姓可种植的粮食种类增加了不少,对抗饥荒的能力更强。”
“其二,经历过明清两个朝代百姓五六百年的努力,西南得到了更大的开发,西北资源亦被利用得更干净。”
“你们应该对之前一些视频中西北早期的黄土、戈壁、沙漠印象深刻吧?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清朝形成的。”
“有这两大原因,清朝时才能养活四亿人口——不过,根据后世研究,清朝时咱们中国人身体素质下降严重,最显著一大特征就是平均身高的降低。”
平均身高降低?
老朱一家子再次感到讶异,没想到这事儿还跟身高扯上了。
刘宽本就是信马由缰地讲,便也不保留,微微一笑道:“微臣来此五六年,其实发现,此时咱们汉人身高不算矮。虽未进行过统计,但估摸着应该在一米七左右。”
“但到了大明中晚期,咱们汉人平均身高可能就降低到了一米六五左右。”
“而在清末,汉人的平均身高可能只有一米六出头,女性更是只有一米五出头。”
一米六出头?一米五出头?
朱雄英、朱檀等曾在或还在大本堂的,自是知道这数据是个什么概念。
至于老朱、朱标同样知道这数据的概念,便是朱棣也是知道。
此时他们相互看了看,朱棢、朱棣甚至站了起来感受下自身身高——这两位都有近一米八的个子,比刘宽还高!
至于老朱的其他皇子,也没几个矮的。
普通百姓虽然不如他们高,但要找一些一米七以上的也不算难。
于是他们便更深刻理解到,全国男子平均身高降低到一米六出头是什么概念了。
这时年仅十岁的宁王朱权问:“老师,为何清末平均身高会变得那么矮?”
刘宽叹了口气,道:“记得老师曾讲过的生物学知识么?人的身高主要由遗传和后天成长两方面决定。”
“咱们汉人在身高方面的遗传绝对不矮——汉唐之时身形高大的猛将不知有多少,由此可见一斑。”
“但如果吃的不行,纵然有长高的基因也发挥不出来——就好像你们,生在皇家,吃得好,自然大多长得比同龄孩子高大。”
“清朝虽养活了四亿百姓,可百姓都只是勉强活命,并不能吃得好、长得高。如此一代代下去,自然越来越矮、身体也越来越差,以至于后来甚至被西夷冠以‘东亚病夫’的称号。”
东亚病夫?
听到这四个字,朱棢、朱棣等皇子都莫名生气。
朱棢嚷道:“居然敢叫咱们东亚病夫?回头咱就带兵打破那些西夷国度,看他们敢不敢这么叫!”
老朱就冷静多了,呵斥一声,“行了,现在叫嚷有何用?等你哪日真打去了再叫。”
随后老朱便道:“清末之景绝不会在咱大明出现——咱大明如今已经有了红薯、土豆、玉米等美洲作物,经过两年的育种、储备,明年便可推广种植。”
“待一两百年后,咱大明不仅也能养活四万万百姓,而且还能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有一个好身体!”
朱标当即起身道:“儿臣定助父皇完成此宏愿!”
朱樉、朱棣、朱雄英等见状也跟着站起,拱手道:“儿臣(孙儿)愿助父皇(皇爷爷)完成此宏愿!”
朱元璋却摆了摆手,“这个宏愿不是咱老朱家一两代人能完成的,得好几代人才行。”
“因此,你们若真想帮咱完成此愿,日后就多花费些心思在教育后代上,多教出一些优秀子孙,少教出些糟心玩意儿。”
听到这话,朱樉、朱棣乃至朱檀都不禁脸色一红。
尤其是朱棣——他这一脉被刘宽剧透的最多,里面让老朱糟心的玩意儿可真不少哇。
聊完这个岔开的话题,老朱主动将话题拉回主线,看着刘宽问:“清朝那般压迫百姓,最后应该也是因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才亡的吧?”
看之前的视频,老朱知道后世新朝与那个什么白色大团体合作北伐,是对付清朝残余势力形成的军阀,也就是说那时清朝已经亡了。
人们不再留辫子也证明了这点。
在他想来,多半是如元末红巾军般的大起义才亡了清朝。
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