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82章 大明竟诞生了一位圣人?!【求追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82章 大明竟诞生了一位圣人?!【求追订】 (第2/3页)

:“这南明三柱石的第三位莫非也出身贼匪流寇?”

    刘宽道:“这倒不是——这第三位严格说起来,对南明的作用并不如郑成功、李定国大,算是明末一小部分死忠于大明的读书人、士绅之代表。”

    老朱、朱棣只觉得刘宽口中“一小部分”格外刺耳,却知道刘宽这么说必然是事实。

    老朱不再感慨,道:“那就看一看这个读书人代表的事迹吧。”

    视频开始,副标题再换。

    “生比鸿毛犹负国,死留碧血欲支天。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春史传。【西湖三杰——张煌言!】

    视频中一个女子声,伴随着一头头剪切的镜头以及熟悉的配乐(悬溺),开始讲述张煌言生平。

    “万历四十八年二月,张煌言出生于浙江宁波鄞县,十二岁丧母,在父亲教导下,张煌言少年便胸怀大志···”

    通过女子的讲述,一位大明末年的优秀读书人形象呈现在老朱一家子眼前。

    少有壮志,中秀才,善骑射,胸怀韬略。

    北京城破,清军南下,他毁家纾难,起兵抗清。

    联郑抗清,三入长江,多次深陷险境,死里逃生,然不改抗清之志!

    “张煌言收复徽州时,郑成功攻打南京失利,败退海上,他陷入进退维谷的危险处境,部队很快溃败。”

    “张煌言再次拒绝清军招降,在绝境中带着数百残兵,烧掉船只登陆,再到达东溪岭时,又遭到清军骑兵追击。”

    “在极力拼杀后,张煌言为当地乡亲所救,仅以身免。此时他疟疾发作,却不顾病情,回到浙江沿海,收集旧部,再图光复。”

    “但大势已去,郑成功率军退往东藩岛,不久病亡;南明永历朝廷覆灭,李定国亦暴病而亡。”

    “张煌言陷入了绝望,他解散义军,隐居海岛,闭门谢客。然当年七月因叛徒出卖,被清军抓捕,九月就义于杭州。”

    “临行前,他抬头望见吴山,叹息道:‘好山色,竟落得如此腥膻!’遂留下绝命诗一首,慷慨就义,终年仅四十五岁。”

    接着,屏幕上便出现了张煌言的绝命诗——

    “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随后又浮现一段文字。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死后葬于西湖之畔南屏山下,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视频至此全部结束。

    老朱一家子又是一时感慨不已,久久无言。

    约莫一两分钟后,朱元璋才开口问:“明末似张煌言这般忠于大明,死不降清的读书人有多少?”

    刘宽道:“明末读书人本就很多,即便死不降清的只有一小部分,也很多了,留名史书的也不少,不过微臣只记得相对出名的一些。”

    “如力主‘联寇抗虏’并孤身入忠贞营,说服十万顺军归顺大明的堵胤锡;又如在湖南抗清,操劳抑郁而亡的章旷。”

    “再如起兵抗清失败,被俘后投水殉国的陈子龙;再如皆为抗清而死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张居正之曾孙张同敞,等等。”

    “当然,若不算那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那就更多了。”

    听此,朱标不禁感慨道:“看来咱大明两三百年养士,没白养啊。”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知道朱标这是在提醒他,读书人也不都是坏的,朝廷还是得善待读书人,不过他并未反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