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称号天工!议专利法【求追订】 (第2/3页)
为简陋,只需一名同类别的大匠及管理该工匠的衙司长官认可其技艺,便可定下其级别。
里面的操作空间很大。
不少工匠因为得罪了人,得不到应有的级别和待遇;同样也有不少会钻营、有关系的工匠获得超过其水平的级别和待遇,尸位素餐。
若提升工匠社会地位,还给予匠宗、大匠宗年俸,那么这里面涉及的利益便更大。
如果没有一套合理且严谨的工匠级别评定方法,那么新工匠级别体系对工艺发展的促进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刘宽道:“可由工部新设一衙司来负责此事——最主要的是监考人员必须来自多方,尽量公正。”
“比如,匠徒只需在县里有司备案即可,无需考核;下匠、中匠、上匠则需在府里有司考核,监考人员可为本地、外地匠师或大匠师各一名,工部有司官员一名,府衙派遣官员一名,按察使司派遣官员一名。”
“匠师、大匠师则需在各省城考核,可尝试分为笔试、实操两部分,监考配置则参考府一级别。”
“至于匠宗、大匠宗的考核,自是得在京师举办,由工部、天工院、都察院三方派人监考——大匠宗的考核结果也可由陛下参与决定。”
朱元璋听了微微沉吟,道:“你这考核方法听着确实比以前更加严谨些,但用笔试考核工匠能行?工匠没几个识字的吧?”
刘宽道:“陛下,当前识字的工匠确实不多,但咱们可以培养识字的工匠啊——能识字读书的工匠,潜力可比不识字的大多了,对国家发展工业作用也更大。”
“微臣的想法是,可以在各省城、府城,乃至各县城建立专门培养工匠的学校,可称之为工校。”
“这工校除了教授有意做工匠的年轻人各种工造技艺,也教授他们识字、学算,乃至自然科学知识。”
“若依此法,五到十年下来,大明便可多出一批识字会算,懂得一些自然科学道理的能工巧匠,甚至是诞生出一批未来的匠宗、大匠宗,乃至天工!”
朱元璋抓着胡须思考了会儿,道:“既然要将科技司改为天工院,不如就由天工院负责改革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之事。”
“且日后这工匠的等级考核及工校的建立、管理,也由天工院负责。”
“你既要担任天工院院正,回去后便就这几件事写到一份奏疏上,交送内阁走个流程。”
听到朱元璋用“交代任务”的语气说出这番话,刘宽一呆,心想:怎么说这么多,最后活儿全都落在我身上了?
我这不是挖坑埋自己么?
朱元璋见刘宽在发愣,便问:“怎么,你不愿做此事?”
刘宽回过神,立即拱手道:“微臣愿意。”
说起来,如今科技司各方面事务都已步入正轨,对他这个主官而言,确实没什么挑战性了——开春后他在科技司除了处理日常公务,不少时间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