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1章 免税免役之谜,西厂与雨化田【求追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221章 免税免役之谜,西厂与雨化田【求追订】 (第1/3页)

    刘宽回忆昨夜整理的一些资料,道:“其一,是‘传奉官’的诞生——天顺八年,即位不到一个月的朱见深下了一道诏令,直接任命一位叫姚旺的工匠为文思院副使。”

    “当时人称这种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为‘传奉官’。”

    “当时的士绅群体及后世部分人认为,传奉官的恶劣影响有三。”

    “其一,士绅们认为官爵是‘天下公器’,传奉官制度则让皇帝可以凭借个人喜好随意任用官员,无疑是将官爵变成了‘人主私器’。”

    “其二,当时大明朝廷是以读书人为基底的文官政府,传奉官制度却使得朝廷中出现一批出身军人、僧道、工匠、画士、医官的官员,让朝廷中多了不少冲突,运作不良。”

    “其三,因传奉官由皇帝旨意授予,宫中的嫔妃、太监便可借着亲近皇帝的机会,推荐私人,进而以此谋一己私利,乃至卖官鬻爵。”

    “如此便有不少奸佞、无能之人混入官员队伍中,使得吏治败坏,朝廷混乱。”

    刘宽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朱元璋立马冷哼道:“又是狗屁士绅在胡说八道——咱就直接任命了很多官员,更直接罢免了很多官员,按照他们那套说法,这传奉官制度该是咱大明祖制才对!”

    朱标犹豫了下,提出了不同意见。

    “父皇,儿臣以为传奉官制度固然不像后世士绅说的那样全是坏处,却也有其弊端。”

    “譬如嫔妃、太监等天子亲近之人,为私利推荐官员,确实很有可能导致吏治败坏——毕竟不是每个皇帝都像父皇这样能明察秋毫、有识人之明。”

    朱元璋闻言皱起眉头,不吭声了。

    听刘宽讲了许多事,朱元璋已经深刻意识到,他的资质在皇帝中属于拔尖儿的,想让大明每任皇帝都有他这般资质,根本不可能。

    所以朱标所说确实有道理。

    传奉官制度遇到他这样的皇帝,自然偏向善政,可以让皇帝更高效的简拔贤能,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

    可若是碰到朱祁镇、万历那样的昏君,就成了其败坏朝政的利器。

    若是为了大明江山长远延续及稳定考虑,传奉官制度确实不该存在。

    但若让他将直接任命、罢免官员的权力交出去,他肯定不愿。

    所以,这传奉官制度用与不用,能否有限制的利用等相关问题,很是值得深思。

    现在却不是深思此事的时候。

    于是朱元璋收回思绪,道:“刘宽,接着讲后面的事。”

    刘宽点头,道:“在士绅及后世部分人眼中,朱见深的第二个弊政是设立‘皇庄’。”

    “此事最开始也发生于天顺八年,朱见深将原来朱祁镇没收的曹吉祥在北京顺义的田地设为皇庄。”

    “所谓皇庄,便是将一处田地当做皇家私产,产出除了部分分予佃户外,剩余全部充入内帑,不交税赋。”

    “后世一些文人、学者认为,正是朱祁镇、朱见深父子俩大肆扩充皇庄,让下面藩王也纷纷效仿,进而发生了不少藩王、皇亲侵夺民田之事。”

    “因为皇庄、王庄都不交税,于是一些人为了逃税便将田地投献给藩王、皇亲——这成了大明中后期时税赋逐年减少,最终入不敷出,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

    “胡说!”刘宽话声才落,朱元璋就愤怒发声,“谁说皇庄、王庄不交税的?!”

    刘宽还真没了解过这事——他只知道自己作为驸马爷,皇帝赏赐的田地都要缴纳税赋,皇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