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文字狱,中国为何成为基建狂魔? (第3/3页)
看来根本不应该。”
“所以,不仅是微臣为此事感慨,这件事甚至成为后世中国铭记多年的痛楚。”
刘宽这番话中,让朱棣、朱橚等人惊讶的信息太多了。
聚集火车站的大几十万打工人竟几乎人人识字?
甚至大部分都上了几年的学?
那岂不是等于说是几十万读书人?
可若是读书人,为何要到广州去打工?难道不应该在家乡当老爷,准备参加后面的科举吗?
还有,几十万人困在一处一旬有余,才死一百多个人?
这要是在大明,绝对会酿造出践踏事故,高低得死个好几万吧?
而且才死一百多人,就成了后世中国的痛···大明建国十几年来,每次水旱灾害不得死个好几百、数千乃至上万人?
若按后世中国的痛法,怕是大明都痛没了。
大约由于这些信息对朱家人常识太过颠覆,刘宽说完,一时竟无人吭声。
过了好几息,老朱才老脸微红地道:“时移世易,咱们确实不能以此时眼光去看待后世之事。”
听见这话,朱标、朱棣、朱檀等较聪明的,知道老朱大概是心里拿大明类似的事对比了下,觉得丢脸了才想出这么个说辞。
刘宽也听了出来,却认真道:“陛下说得对,时移世易,情况大有不同,确实不能彼此对标。”
朱元璋满意点头,又忍不住问:“后世怎会有这么多读书人到广东去打工?这‘打工’一词咱若没领悟错,应是做工之意吧?”
“回陛下,视频中大多数打工人,其实就跟京师那些大织坊的织工差不多,通过给人做工赚钱。”
“不过陛下用读书人称呼他们,并不恰当——陛下忘了?微臣曾说过,后世施行义务教育,无论男女,到了入学年龄,便得由家庭、国家一起供养读书至少九年。”
“所以,虽然未必所有人都读满九年,也不是所有工人都经历过义务教育的时代,但确实几乎人人都是字——不识字的都是微臣爷爷辈,乃至更老一辈的人,那些人大多在农村务农没出来。”
朱元璋跟朱标对视了眼,发现彼此都是既迷糊又震惊。
迷糊是因为爷俩记不起刘宽讲过后世义务教育的事,估摸着多半是提了一嘴,没细讲过。
震惊也是因为后世的义务教育。
回过神,向来重视文治的朱标便忍不住道:“三妹婿,按你所说,后世中国十四亿人中岂不是识字的超十亿?”
刘宽沉吟道:“微臣离开时,并不知后世中国识字率有多高,但超十亿的识字之人应该是有的。”
这一下,殿内稍微理解这件事意义的人,都呈目瞪口呆之相。
需知,大明如今才六千多万人口而已。
后世竟有超十亿的识字人口,这是多么令人震撼!
刘宽担心老朱继续问下去——后世教育之事要聊,那也能聊好久,不知偏题到哪儿去了。
于是他便问:“陛下,咱们继续看视频?”
老朱回过神来,有点神不思蜀,点头道:“行,继续放。”
视频接下来,却是后世军队在雪域高原行军,以及跟另一个国家交战的画面。
就在老朱等人看不明白时,画外音解释起来。
“六十年前,我们打败了入侵的印度军队,甚至反攻至印度境内数百里。”
“可因为雪域高原的地理位置,前线补给艰难,每一口粮、每一颗子弹,几乎都需要用超过十倍的代价云送过去。”
“在当年还未修建青藏铁路及更多公路的情况下,更不有不少战士葬身与运输物资的路上,所以我们不得不退兵。”
接着,视频中又相继出现了后世中国在西域、云贵川等地因交通困难所遭受的痛苦,以及当地百姓因交通不便多么的贫困穷苦。
这几个视频都放完后,画面又是一暗。
有人道:“要致富,先修路!”
又有人道:“道路足够多,人民才有出路!”
接着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多——
“修公路,架桥梁,致富快,国力强!”
“公路通,百业兴!”
“修路,修的是人心,连的是万家灯火,通的是天下太平!”
当这类呼声密密麻麻聚集成一片时,黑暗骤然破开,激昂背景乐响起,视频中则出现了一幅又一幅工人、百姓乃至军人大修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的场景。
这章本来应该还有部分内容的,结果附近施工挖断电缆,好在手机上找到了云备份,便先发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