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6章 于少保之冤,孙皇后之能【求追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96章 于少保之冤,孙皇后之能【求追订】 (第2/3页)

 “别的不说,瓦剌挟持朱祁镇攻打北京,朱祁玉作为弟弟尚可下令让将士们别顾忌朱祁镇之性命,朱祁镇儿子能这么做吗?他这么做就是不孝。”

    “这般情况下,大明若不想亡国,就只有另立长君。这件事孙太后也知道,所以她同意了。”

    “孙太后既然同意,朱祁镇复辟再次登基,也不能拿此事治于谦的罪——他若因此事判于谦谋反,岂不是说孙太后也谋反?还是有违孝道。”

    “正因此,帮朱祁镇复辟的石亨等人才虚构了于谦意欲拥立襄王之子的罪名来。”

    “殿下品一品,‘意欲拥立’,为何这么说,因为这件事本就是虚构的,他们自然找不到切实证据,只能以‘意欲拥立’为罪名。”

    “此罪名与赵构、秦桧给岳飞定的‘莫须有’之罪何其相像?二人又都是在抵抗胡虏入侵上有大功的民族英雄,后世人自然会将于谦与岳飞相提并论。”

    “事实上别说后世,便是大明当时,许多人都曾为于谦鸣冤。甚至英宗晚年都后悔以近似莫须有的罪名冤杀于谦。”

    “到了成化皇帝,也就是朱祁镇儿子朱见深即位,第二年便给于谦平反了。由此可知,于谦之冤,在当时便是天下皆知的事。”

    “原来如此。”朱棣应了一句后,若有所思。

    朱棣肯定是有政治天赋的,但绝对不如朱元璋高,再加上他此时又年轻,政治方面的见解并不高,这才会对于谦之冤死有疑惑。

    如今听了刘宽一番解释,只觉得在政治方面大有领悟。

    老朱这时也开口,感叹着道:“于谦能文能武,又清廉正直,可惜生的不是时候,运气也不好——朱祁镇那混账东西既然复辟,他便必死无疑了。”

    “但朱祁镇那混账即便被软禁七年,长进也不大——他杀于谦的手段太过卑劣,确实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忠君报国之心。”

    朱元璋不想在于谦的事上多聊,因此一番评价后,便能话语一转,问:“朱祁镇这混账复辟后又坐了多少年皇位,干了些什么?”

    刘宽也没憨批到拿着于谦之事反复说——虽然事是朱祁镇做的,但他到底是老朱家的种,且两度成为大明皇帝,老朱、朱标、朱棣听到这事肯定脸上无光,不愿多听。

    他略微回忆了下,道:“回陛下,朱祁镇复辟之初,主要精力都放在清算上,比如于谦、王文等朱祁玉在位时信重的大臣、太监。”

    “又比如在他当初回京后被软禁前的短暂时间中,曾得罪过他的人;还有在当初曾支持朱祁玉废除朱见深太子位的人。”

    “而当初策划朱祁玉复辟的石亨等人,则借此机会贪污受贿,排除异己,结党营私。”

    “朱祁玉、于谦在景泰年间提拔的很多能臣干吏、武将,都因此遭难,或被杀或流放又或贬职。”

    “而徐有贞、石亨及太监曹吉祥则在各自把持了朝廷部分权利后,因此彼此争权夺利而相互倾轧。”

    “徐有贞作为文臣,天顺元年被排挤出朝堂。朱祁镇或许是感觉到皇权旁落,略施手段,便在两年后处死了掌握兵权、飞扬跋扈的石亨。”

    “曹吉祥认为朱祁镇有意处置他们这些复辟功臣,再加上在宫中逐渐失势,便密谋反叛,事败后被凌迟处死,夷族。”

    “朱祁镇用四年时间处置完这三人后,提拔了一批有贤能之名的文臣,倒是令朝堂恢复稳定,大明也从之前几年的混乱中挣脱出来,开始恢复元气。”

    “然而,朱祁镇虽有了好好治理江山的想法,却没活几年,天顺八年便因脚气病病亡。死前除了嘱咐身后事外,还顺带废除了嫔妃殉葬的祖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