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87章 洪武大移民,流鬼国古闻【求追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87章 洪武大移民,流鬼国古闻【求追订】 (第2/3页)

   如今朱元璋将其设为辽宁布政使司,除受了后世信息影响外,其实也昭示了他在疆域方面的野心。

    纳哈出部投降后,除纳哈出及部分重要降将被送往京师,中低层将卒及普通牧民、农民等,都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在辽宁就地安顿。

    除此外,朱元璋还下旨从山西、直隶江南强行迁徙一批百姓到辽东落户。

    或许是这次移民之地是苦寒的辽地,又或许是朱元璋较历史上有所改变,这次移民虽同样是强制执行,但移民标准却有所不同。

    洪武初年山西、江浙、江西往河南、江北等地移民的政策是: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

    这次执行的则是“三家之口留二、五家之口留三、七家之口留四”的政策。

    刘宽通过朝廷邸报了解到这项移民政策时,才知道后世网络上对这项政策误会有多大。

    后世网络上简单地将“四家之口留一”当做“四口之家留一”去解读,认为是某家有四口人,只留一个在当地,剩余三个都要迁徙走。

    想想就知道不可能这么做。

    这样做不就等于把一个个小家给拆了,令百姓妻离子散,逼百姓造反吗?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后来的朱棣,搞大移民都不可能用这么蠢的方法。

    因为移民的一个目的是用狭乡人口填补宽乡人口缺失,缓解狭乡人地矛盾的同时帮助宽乡复耕。

    另一个目的则是瓦解那些丁口大户——古代大户可不仅仅指有钱有土地,男丁众多也算大户。

    须知,如今可不像后世那样,哪怕两三代人一个户口本,实际却是一两代人居于一处,三四代同居一处的已极少。

    元明之时都是大家庭,或许因为百姓短寿四代同堂的不多,但哪怕只有两三代人,实际也囊括了多个小家。

    比如某户人家第一代生四个儿子,四子相继娶妻成家,这两代人在官府那边仍共用一个户籍,可实际却是四五个小家。

    若是第三代男丁也成婚,那么实际包含的小家就更多了。

    所以,“几家之口”指的是一个户籍本上有几个男丁娶妻成家的,而非一家有几口人的意思。

    “四家之口留一”指的便是某户有四个儿子成家,那便迁走三个儿子及其妻小,只留一个儿子和妻小在当地奉养父母。

    由此可得知,此番朱元璋的移民政策虽然扩大到了“三家的小户”,却只从山西、直隶江南迁徙人口,没有扩到江西、浙江这两个人口大省,移民规模要比当初填充中原人口时小不少···

    在大明朝廷忙着组建辽宁布政使,整编当地户口并移民充实其人口时,大明第一远航探索舰队已经过了虾夷岛、苦兀岛,并各留下了一个百户的卫所兵。

    随后,他们根据朝廷给的北洋舆图,过了虾夷岛与苦兀岛之间的海峡,沿着一连串小岛向东北方航行,并始终让舰队在这些岛屿的西侧。

    就这么探索着航行了近一旬的时间,第一远航探索舰队终于看见了一片“大陆”。

    三千余料的舰队旗舰“乘风”甲板上,指挥使陈忠明正拿着一具千里镜在眺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