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南水北调,议治陕甘【求追订】 (第2/3页)
以长江及三峡水库工程为典例。
第二部分则讲的是调水,主要包括后世建国以来搞的红旗渠等人工河渠,以及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
最后一部分讲的却是江河生态保护,主要有减少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保护江河源头及入海口的自然生态,以及减轻水质污染等。
当视频定格在结尾的一帧,朱元璋才面带沉思地收回目光。
他点了身后几个十岁以上的皇子、朱雄英以及李文忠,又叫上刘宽,到离众人座位稍远的御陛下边谈话。
老朱一开口,免不了对后世调水工程一番感慨。
“在西边于秦岭中凿出近两百里的输水隧道,调汉江之水灌溉关中平原。”
“在东边更是以那渡槽群、泵站群,让扬子江之水一路逆流北上,跨越数省之地,一两千公里北上,途径几十城,使上亿百姓都用上了江水!”
“这后世朝廷之气魄,修建工事之能力,当真是令人钦佩、赞叹!”
说着,老朱话语一转,问:“不过,这输水隧道、渡槽群咱尚能理解,那泵站群又是何意?”
刘宽解释道,“泵站,指的是用水泵将水从低处抽向高处的站点,泵站群则是在一地修建多个泵站聚集而成。”
“泵则是指后世一种名为水泵的机器——后世水泵主要用电机、内燃机为动力,但早期却是以蒸汽为动力的。”
“不过蒸汽机带动的水泵,用于抽取矿井地下水还算好用,若用于调水缓解干旱,效率如何,微臣便不知了。”
朱元璋道,“水泵···咱大明既然能造,就要尽早造出来。你若有这机器的图纸,回头便抄录一份,交到咱这儿。”
刘宽道:“回陛下,微臣并无水泵图纸,不过这机器研制起来并不难,待机器制造局步入正轨,可令其研制。”
“也好。”朱元璋点头,随即看向李文忠,“思本(李文忠字),你是去过陕西的,方才视频中言陕西、甘肃的黄土高原荒芜,致使水土流失,每年给黄河中下游带去十几亿吨泥沙。”
“如此不仅使得中下游河床日益抬高,便是黄河之水,都有渐渐枯竭之象。可是真的?”
几年前,李文忠曾先后坐镇成都、西安练兵,从西安回到京师后,还上奏说西安城里的水含有咸卤,不能饮用,请凿地引龙首渠水入城,以便城中百姓取水,为朱元璋采纳。
由此可见,李文忠坐镇陕西时,不仅仅是练兵备战,也关注民生,对陕甘两地风土人情绝对是有一定了解的。
果然,李文忠略一回想,便道:“回陛下,陕甘的黄土高原确实颇为荒芜,水土流失明显,只是不如视频中那般严重罢了。”
“但若置之不理,待陕甘两地人丁滋生,数百年后,其地必然更加荒芜,甚至有被草原荒漠侵吞的可能。”
从李文忠这里得到陕甘的情况,朱元璋皱起眉头,道:“咱此前思虑建都之地,曾考虑过西安,如今看来当真是大大不妥。”
“遥想汉唐定都西安、洛阳,以关中平原为根基,向西控制河西走廊,控制西域;向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