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6章 朱标隐忧,八股缘由【二合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36章 朱标隐忧,八股缘由【二合一】 (第3/3页)

等?”

    这人说完,立马在厅中引来不少附和。

    “就是。”

    “依我看,那位根本就不想开科举,这么乱搞,便是让我等知难而退。”

    “高高在上十几年,那还能低头去瞧我等贫寒读书人?”

    “···”

    听到外面隐约的谈论声,刘宽先是摇头,觉得这些人可笑。

    能来月升楼喝茶胡侃,居然有脸说自己贫寒——他们若贫寒,槐树里哪些真正的穷苦百姓岂不是该被称作乞丐?

    随即,刘宽又想起年前跟老朱就此事的一番谈论。

    记得那天下着雪,却不如第一雪大。

    刘宽顶着风雪来到奉先殿,作揖一礼,便听老朱在龙椅上幽幽地道:“昨日咱跟礼部几位官员,还有几位宿儒,就明年科举乡试的考试内容范围划定商量了很久,却始终没拿定注意。”

    “刘宽,对于此事,你可有什么建议?”

    他当时先是微微惊讶,随即就有些担心,暗想:“该不会添加了数学、自然科学、百工技艺,八股文还是会被搞出来吧?”

    于是他便将后世老朱以四书五经及八股文取士的事情说了,并点明这种考试方法会禁锢人的思想,不利于发展科学、科技,因此在后世被许多人批评,甚至痛骂。

    老朱听完竟没怒,只是微微皱眉。

    随即道:“其实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结束后,咱便有了重开科举的想法。”

    “因为,胡惟庸能在朝中安排众多党羽,察举制功不可没。”

    “咱好不容易废了一个丞相,自然不希望再有人通过察举制成为权臣。”

    “于是咱就想到了科举——科举能历经隋唐宋不衰反盛,甚至在前元也一度被捡起来,足见其对朝廷选才颇为有用。”

    “察举不行,那就科举!”

    “然后咱便多次召集宿儒讨论这科举该怎么考,又具体考哪些内容。”

    “没讨论几次便得到了一套方案——就跟方才你所讲的差不多,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当时,朱元璋说到这里一顿,一双龙目锐利地看向他,问:“刘宽,你可知为何?”

    他当时有点懵,便摇头。

    朱元璋叹了口气,语气感慨地道:“以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行文取士,这般在当时看来很不错的科举方案,哪里是咱和几个宿儒讨论几次就能想得出来的?不过拾前人牙慧罢了。”

    “八股行文,最早见于唐代,宋初时便颇有名堂,开始为读书人重视。待到宋室偏安江南,其已经是科举考试的主流行文之法了。”

    “当时几位宿儒都很推崇八股文,咱也察觉出来,这八股文可约束读书人的想法。正是因此,咱才生出了以八股取士的念头。”

    “也不怕告诉你,选择此法,咱确实存了私心,想要以八股约束天下读书人的想法,使彼辈牢记忠孝之义,老老实实帮咱和子孙后代治理大明,不生妄念。”

    “但咱真选定八股文,却也不都是私心,也有让科举更公平的想法。你可知咱为何这么说?”

    他当时心想:我怎么知道?

    然后便觉得,老朱若敢在后世网络上说他八股取士是为了科举公平,怕是会被网友们喷一脸。

    在大明肯定是没人敢喷老朱的,他也不例外。

    所以他当时便摇头,表示不知。

    感谢大家理解。

    奶奶后事主要由家里长辈和宗族的人操持,我回来多是打下手,倒也不是很忙,故晚上更了四千字。

    只是心中难免难受,状态不好。

    爷爷才走了不到一年,奶奶便这么突然的走了。

    其实自上中学起,我就很少跟奶奶见面,多是年节回老家见到。

    相比儿时,长大后印象中的奶奶只是个很普通的老太。

    她是家中长姐,从五九年走过来,很懂世道险恶与艰难。

    但也因从未上学,甚至缺少长辈教育(母亲早亡),在长大的我眼中一直有“愚昧”的标签——迷信、重男轻女,喜欢贪小便宜,等等。

    这也是她们那年代走来的很多普通老太的特征。

    但是,我如今脑海中却多是她人生的闪光之处,以及对我的好。

    她十分勤劳,又很节俭。

    文盲的她,五十多岁时还敢跟一个老姐妹在附近几个县市去闯荡,卖些便宜衣袜,赚钱补贴家里。我小学胃病,她连续几日背我看病。

    六十出头时,送我去广州上学,因连续几日大鱼大肉,在外面玩口渴又舍不得买水喝,竟致中风半瘫。

    后来虽努力复健,仍有一只腿走路瘸,手脚不太方便。

    没几年又得了冠心病。大学毕业后几年,年年陪她住院。

    她是闲不住的性子,好动,几年前摔跤,脑溢血,抢救过来人却有点糊涂了,冠心病反倒不再发····哪曾想,最终还是跌亡。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