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131章 役吏之变,鲁王任事【求追订】 (第1/3页)
江宁县衙告示栏(实际是一面墙壁)下。
一名书办奉命给百姓宣读、解释文告内容。
他读完解释了几句,便有个胆大的汉子询问:“县衙可是要招募白役?”
明初地方州县为精简衙门人员,只有三班衙役和少数负责做饭、打扫等杂活的杂役,尚无招募白役的规矩。
但江宁、上元作为京县,事务繁杂,仅靠三班衙役人手根本不够用,故而几年前便开始“征召”白役做帮工。
三班衙役属于地方衙门常年都需要的正役,不仅可按月领工食钱(钱粮补贴),且在衙门的人事编制之列。
白役就不同了,既没工食钱,也没编制。
再加上此时律法严苛,京师又是天子脚下,衙役没人敢趁机捞油水,所以此时白役就是一种纯粹的劳役。
既是劳役,之前江宁、上元县衙的白役自是强征的。事办完就让人回去,至多在办事期间管几顿未必吃得饱的饭。
招募指的是让百姓主动应征。
可如此情况,谁会主动应募?
所以汉子询问时特意加重了“招募”二字语气,表示不解。
书办道:“并非招募白役,而是巡捕,类似于三班衙役中的快手、捕快。”
这汉子听了惊讶,问:“有工食钱的那种?”
“没错。”
“那咱可以应募不?”
书办被问得略有点烦躁,可这是警房巡长老爷交代的任务,他不得不办好。
便耐心解释道:“此番招募巡捕的是六扇门,而非县衙,因此招的不是寻常人,主要是能人异士——最低也得有个好身手。”
汉子道,“这六扇门是什么衙门?那里的巡捕工食钱多少?若是多的话,咱便应募——不是自夸,咱天生神力,寻常五六个人都奈何不得!”
书办见这汉子长得高大粗壮,再考虑到上面要求江宁县衙最少输送一百人,他便道:“六扇门是直属于警部的衙门,工食钱自然不少···诶,我这都让你带偏了。”
“这巡捕说是类似捕快,其实大有不同,不再是正役,而是经制吏——也就是朝廷在编的吏员,类似县衙各房书吏。”
“既是经制吏,便有俸钱,具体多少我不知道,但绝对比以前的捕快工食钱要高。”
“你或许不知,捕快的活儿既危险又累,以前工食钱是三班衙役中最高的,几乎是皂班的两倍。”
“两倍?”汉子听到这里不再犹豫,大声道:“咱要应募!”
书办见没白说那么多话,露出笑容指向东边,道:“应募去那边,自有人给你报名。”
“但我得提前告诉你,报名时你得展现能力,也即是你的身手。”
“即便你在县衙报上名了,将来去了六扇门那边,还得在经过几次考核,不被刷下来,才能成为正式的六扇门巡捕。”
这汉子咧嘴笑道:“这么挑人,肯定是个好差事。”
说完,汉子便往衙门另一边去报名了——那里由警方巡长亲自坐镇,负责面试。
接下来,其他围观者又七嘴八舌地问了些简单问题,书办都一一回答了。
然后一位路过却听了良久的读书人道:“方才听你说,如今捕快不仅改名成了巡捕,还是经制吏,那他们可能参加科举?”
捕快等衙役又称胥吏(与在编的经制吏有别),在古代之所以被认作贱业,是因为他们作为官府黑手套,专干些替官府得罪百姓的事,比如说收税、征发役夫等。
结果就是,不仅百姓痛恨胥吏,正经官吏也看不起。
故而宋代便有胥吏不能参加科举的规矩。
洪武三年朱元璋第一次开科举时,更是明言“胥吏心术已坏,不得应试”。
至于胥吏三代不得参加科举,却是明中晚期才有的规矩,清朝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