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欲开科举,大案牍术【求订阅】 (第3/3页)
朱似乎并未因他的一番话更加重视数学,不禁心中一动,道:“陛下可知盛唐时长安有多少人口?”
朱元璋道:“据诸多史书记载,应有百万之众——这并不算什么,咱的京师如今也有七八十万人,想必数十年后,人口也能上百万。”
刘宽一笑道,“陛下圣明,历史上京师即便后来成了南京,也是大明人口最多的城市,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加起来约莫以后一百二三十万。”
“彼时,北京为大明首都两百年,人口却也不曾过百万。”
“不过南京人口虽众,与盛唐长安相比却不算什么了——据后世考证,盛唐长安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加起来有二百二三十万,几乎是京师后来人口的两倍!”
以老朱的城府,听到这里也不禁吃惊。
大明立国十几年,京师人口每年都以好几万的数量在增长,他已然体会到要治理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有多难。
于是不解地问:“两百多万人口,那大唐时如何保证都城安稳的?这么多人,一旦产生民乱,如何控制得了?”
刘宽道:“自然是依赖数学——陛下莫要忘了,唐代科举可是有明算一科的。”
“数学在大唐治理国家方面起到的作用实在太多,微臣就不一一列举了,只说一个后世颇为出名的例子——大案牍术。”
“大案牍术?”
刘宽知道,大案牍术不过是后世人根据大数据想象编造的,却不防此时拿来震撼下老朱,让数学在其心中地位更上一层。
他道:“据说玄宗时,唐朝为保证都城稳定及安全,设立了靖安司配合不良人监察城中诸事,并迅速办理各类案件。”
“为了足够高效,便将长安城所有人,以及所有商铺、作坊、民居等所在的资料,乃至各类就进出城的物资情况,都按规制编写成一份份案牍送往靖安司,再按照一定规律存于该司的案牍库中。”
“又挑选记忆能力强、数学好的官吏,专门负责管理及查阅案牍。”
“譬如某坊突发命案,哪怕死者只是寻常百姓,只要将地点、涉事人员汇报到靖安司,便可通过调阅相关案牍,迅速破案!”
“也是有这大案牍术在,但凡有心怀叵测之徒进入长安,除非不做坏事,一旦做了坏事,很容易就被靖安司查出来。”
“又因为大案牍术,其藏无可藏,很快就会被抓捕、审讯,进而将威胁消弭于无形!”
朱元璋并不知刘宽形容的是后世影视剧中的机构,听刘宽描述完不禁一阵神往。
‘怪不得李家能将大唐治理得超越大汉,竟是有靖安司这般厉害的机构保驾。’
‘锦衣卫自设立以来,搜查情报、监察百官之能远胜从前,咱还暗自得意来着。可如今和那靖安司一比,却是小巫见大巫了。’
‘看来咱还得给锦衣卫多拨付些钱粮,再提高一些要求才行。’
‘还有数学,确实该更加重视!’
朱元璋原本计划重开科举的头一次科考中,只让数学占据必考内容的五分之一。
如今却暗暗决定,起码也要让数学占据必考内容的三分之一!
回过神来,朱元璋便道:“没想到李唐竟有大案牍术这般妙法——李唐能有,咱大明也能有,你下去后便写份大案牍术的相关奏本呈上来吧。”
刘宽听了一呆。
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