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大明国旗,越想越气【求订阅】 (第3/3页)
待刘宽退出了奉先殿,朱元璋想起之前关于中都怪异、压胜之法的谈论,脸色又阴下来。
“将太子叫过来。”
“遵旨。”
一宦官应声去办。
不多时,朱标便来到了奉先殿。
他行了礼,便问:“不知父皇召儿臣来何事?”
朱元璋将当年在中都经历的怪异之事,以及刘宽对怪异的猜测、后世对压胜法的否定都一一说了。
最后问,“此事你怎么看?”
中都之事朱标本就知道,此时稍稍沉思,便道:“儿臣认为当年中都之事正如刘宽所说,要么是自然巧合,要么便是人为。”
“若是人为,只怕跟韩国公乃至一些淮西勋贵脱不开关系。”
至于自然巧合才造成怪异现象的情况,朱标没说——子不言父过。
何况事情已经发生,他就算将父皇骂一顿,那些工匠也活不过来。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点头,“看来你与咱想的差不多——其实当年咱决定改凤阳为都城时,不仅刘伯温等浙西文臣进谏反对,就连出自两淮的文臣武将,也有些许异议。”
“但因为徐达、汤和等老兄弟跟咱想的一样,认为定都凤阳是好事,既能让咱们衣锦还乡,又能造福乡里,于是咱便执意做了。”
“中都怪事发生后,咱当时暴怒,没多想什么,可待回到京师冷静下来,却对此事多有猜疑。”
“一则工匠施展压胜法之事,毕竟不曾找到真凭实据——当时说是找到了诅咒用的木头人,其实不过是底下人知道咱杀意已决,私自安排的罢了。”
“二则,李善长当时秘奏压胜法之事,看是为咱好,是为大明着想,可他真有那么好心?”
“此事一出,最直接的结果便是那宫城不能用了,凤阳也不可能再做国都。”
“之后几年中,多有淮人勋贵在家乡祸害百姓、违乱法律之事发生,咱才算想明白其中缘故。”
“咱若定都凤阳,李善长这些淮人的家乡就成了天子脚下,他们一举一动都会被咱直接看到,哪儿还能在家乡作威作福?自是不乐意咱定都凤阳!”
朱标听得点头,觉得这番推论颇为合理。
然后便不解道:“父皇既窥破了李善长等人的用心,为何最后还是绝了定都凤阳的心思?”
朱元璋叹道,“一则,咱当时对那压胜之法相信居多,即便猜疑,却也不敢拿咱和子孙后代的安危去赌。”
“二则,当时朝中文臣武将要么是浙西一派、要么是淮西一派,这两伙人都不想咱定都凤阳,咱便是再执拗,也不好跟两伙人对着干。”
“因此,综合权衡之下,索性便当做没发现李善长等人的用心,宣布定都金陵。”
朱标听了再次心生佩服,道:“父皇选择是对的——综合来看,金陵确实比凤阳更适合作为都城。”
“对的又怎样?”朱元璋哼道,“咱想起当年有可能被李善长那老东西戏耍了,甚至因此误杀上千工匠,便恨不得将他活剐了!”
朱标听得额头冒冷汗。
“父皇,此事毕竟都是猜测,无凭无据,不可以之罪人啊——韩国公毕竟劳苦功高。”
朱元璋站了起来,在御陛上来回踱步,哼道:“听你这么一劝,咱却是越想越气···来人,传锦衣卫指挥使毛骧!”
难得有时间,第一更就放上午了。
看能不能攒点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