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4章 何为自然?火之来源【求追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04章 何为自然?火之来源【求追阅】 (第3/3页)

浅出,却也只能让部分孩子愿意听而已。

    ‘如此看来,这刘宽教学之能竟超过那些宿儒,甚至超过宋濂?真是意外之喜啊。’

    ‘咱让他来大本堂兼职教书这步棋走得可太对了,哈哈。’

    想到此处,老朱差点开心得笑出声。

    这边刘宽见学生们都举了手,便先点年纪最小的。

    “朱允炆,你先答。”

    朱允炆有些意外,起来后红着小脸儿,既激动又紧张,略有磕巴地道:“咱在瞧见,宫里的烛火是宫人用火折子点燃的。”

    刘宽笑问,“那火折子里的火又是哪儿来的?”

    朱允炆蒙了,又要瘪嘴哭。

    见此刘宽暗笑:年纪小小就这么会哭,怪不得后来能以孝道让年老的老朱最终偏向于他。

    他口中则安慰道:“莫哭,你能留意宫人点烛,也算是一种观察自然的行为了,老师给你计2分。”

    朱允炆立马笑了,“谢谢老师!”

    让朱允炆坐下,刘宽又点了朱植的名。

    小朱植起来后眨巴眨巴大眼睛,道:“老师,咱想的和允炆侄儿一样。”

    “那你就只能得1分。”

    “嘿嘿,1分也好。”朱植乐得咧嘴笑。

    刘宽又点了蜀王朱椿。

    11岁的朱椿起身道,“回老师,火折子里的火是从别处引得。此外,还可以火石、火镰取火。”

    刘宽点头,“如今世人确实多以火石、火镰取火——火镰是由火石、火绒、火钢造成,用起来远比火石方便,但归根结底,其取火的关键还是在于火石。”

    “那你可知道,火石是哪里来的?”

    朱椿道:“是天生地长的。”

    刘宽又点头,再问:“那你可知,在人们不知能以火石取火之前,又是如何取火的?”

    刘宽连问,朱椿反而愈发自信,微笑道:“《山海经》、《礼记》、《韩非子》等皆有言,上古之时有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为三皇之一。”

    “因此,在火石之前,人们当是以钻木取火。”

    刘宽也笑,“那在燧人氏领悟钻木取火的本领前,人们又是如何取火的呢?”

    朱椿愣了。

    心里忍不住吐槽:哪儿那么多之前?还有完没完?

    这时朱檀似是憋不住了,举手出声道:“老师,我知道,燧人氏之前人们都茹毛饮血,只能吃生食!”

    刘宽哈哈一笑,“忘记我说的规矩了,要先举手,得到允许或再起身回答问题。”

    “另外,你的回答只对了部分——钻木取火前,人们会保留火种,使其日夜不息,以之取暖、煮食。只有没火种的时候,才会吃生食,或习惯性地吃一些。”

    “你作为劳动委员,违反纪律罚你劳动也无用,便扣你2分。至于你刚才的回答,依旧是给3分。”

    说完,刘宽将黑板侧边朱檀的学分修改为4分。

    转身又道:“再给你一个机会——你可知钻木取火之前人们是如何获得火种的?”

    朱檀为了积分,小脑袋里产生了头脑风暴,疯狂思考,约莫两息,他脑海中便闪过一道灵光,激动道:“回老师,是雷火!”

    第二更。

    未免一些读者误会,这里说下。

    这本书在每个重要剧情的开始都会详写几章,好尽力呈现该事件的具体流程及一些有意思的细节。

    但等后面再有类似剧情,就不会这么详写了(那样绝对会被喷水剧情),会简略带过,尽量不再多占篇幅。

    但是,我不可能按照大纲粗加工一下,就节奏嘎嘎快地往后堆推剧情,几乎没什么细节在里面。

    我不喜欢看那样的,自然也不会写那样的。

    作者写就是求同存异,认同的读者留下,有异议乃至不能接受的读者离开。

    但作为作者,肯定是希望被更多人理解、接受,故特此说明。

    (最后希望少数读者能对作者君有点子信心——发现某些看着明显不合理、难理解的小剧情,再往后看看,或者多想一想。有没有可能那是作者的伏笔,别有深意呢?)

    晚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