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4章 何为自然?火之来源【求追阅】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04章 何为自然?火之来源【求追阅】 (第2/3页)

是。”

    心中又暗叹。

    大本堂学生年龄差距大,进学时间不同,本就不该统一授课。

    那几个宿儒教书,多半是一对一地教。

    民间私塾不分班,多是因为师资不足,没法儿分。

    老朱不给大本堂分班,却是没这个概念。

    但大本堂学生就十几个,不分班倒也没多大影响。

    刘宽又转过身,边写边道:“这里再引申说下科技是什么。”

    “科技就是应用科学所发现道理的方法——这里的科学除自然科学外,还包括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行事科学和交叉科学。”

    “研究天地万物所蕴含的道理,化为己用,并反过来以之改造天地万物,造福百姓,强国富国,乃至追求更多更深好的道理,这就是科学、科技的意义!”

    写下这两大段粉笔字,刘宽手都酸了,不禁怀念起后世的投影仪来。

    以明初这条件,别说制作投影仪,就是幻灯机都不太可能。

    下次上课前,他倒是可以让秋月提前将板书抄写在一张张大白纸上,课上需要用时,直接挂黑板上——这样他就能偷偷懒,不用写太多粉笔字了。

    待多数学生抄写完,刘宽又提问了。

    “哪位同学可以说说,老师所说的自然,与《道德经》、《阴符经》中自然的区别?”

    过了几息,朱雄英好几人相继举手。

    “朱雄英,你先回答。”

    朱雄英起身先行了礼,道:“方才十皇叔所诵《道德经》只是稍微提了下自然,甚至都没有解释自然为何。”

    “《阴符经》虽稍稍解释了何为自然,却说‘自然之道不可违’,要‘因而制之’。”

    “可老师却说,不仅要将自然科学的道理化为己用,还要反过来以科技改造天地万物。学生想,这就是彼此最大的不同。”

    虽然朱雄英这段话说得颇为缓慢,偶有迟疑,但刘宽听完还是很惊讶。

    须知,朱雄英才七八岁,在后世也就上小学二年级的样子。

    可方才听课不仅能记得朱檀背的《道德经》大概内容,还能说出这么一番有见解的话来,几乎是神童级表现了!

    啪啪啪···

    刘宽鼓起掌来,不吝赞赏地道:“朱雄英同学这番回答甚好,准确地把握到了我方才所解释的自然与黄老经典中所述自然的最大不同。同学们一起为他鼓掌!”

    其他皇子公子虽不习惯,但还是在刘宽的带动下鼓起掌来。

    便连后面的朱元璋、朱标都一脸笑容,热烈鼓掌。

    嫡长的朱雄英如此聪慧,他们是真高兴。

    鼓掌后,刘宽就在黑板侧边写道:朱雄英,9分!

    转过身来,便见一向小大人似的朱雄英此时也小脸兴奋得通红。

    “谢谢老师!”

    “这是你应得的奖励,坐下吧。”

    待朱雄英坐下后,刘宽道:“通过《道德经》、《阴符经》中对自然的描述,可以知道,先哲早就知道自然万物中蕴含着种种奇妙的道理。”

    “比如说日月东升西落、水往低处流、动植物生长凋亡,乃至风、火、光、雾、雨、雪、雷电等天象,皆自有其道理。”

    “自然科学就是对这些事物蕴含道理的探索,科技就是对所得道理的应用!”

    “比如说火——哪位同学知道火是怎么来的?”

    这问题简单啊。

    心中冒出这想法,一时几乎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

    后面老朱瞧见这一幕,这才意识到,刘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让所有学生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所讲内容上。

    这简直太难得了!

    他平日批阅奏本乏了,时不时就会来大本堂这边转转——可不是大大方方的,而是偷偷摸摸的。

    于是经常抓住开小差的皇子。

    即便他抓了很多次,仍会有孩子在宿儒课堂上开小差,魂游天外。

    能像眼前这样,所有孩子都注意力集中于一处的,只有某人犯了错或考校不会挨宿儒批评时。

    即便宋濂那样的儒学宗师,能把儒学经典讲得深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