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88章 (5k3超超级大章!)三国演义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88章 (5k3超超级大章!)三国演义了…… (第2/3页)

面笑的一脸温和的萧辉。

    内心一阵感叹!

    黑啊……

    真黑啊。

    要不说学哲学的人,那心里都黑。

    早知道今天会有这么个结果,

    还不如当初就从了李正繁,给哲学系做实习编译呢。

    好歹做实习编译,稿费是自己的。

    不像现在,自己每周都要交给哲学系一份‘翻译与研究周志’。

    明面上是“用作理论支撑”,

    实则翻译什么、分析哪段,全得哲学系说了算。

    为了方便自己干活,

    李正繁还特意给他办了一张图书馆阅览室通行证,开通了德文藏书权限。

    卖身契锁的死死的。

    不过嘛,

    一想到自己的项目~~~

    嘿嘿嘿!

    陈露阳的脸上忍不住露出得意的表情。

    只要每周多熬熬夜,写几篇手稿,

    就能把哲学系拉进来自己的项目,怎么算都是太值了!

    这边陈露阳正内心掐算小买卖呢,

    张国真推门而入,扫了一眼屋里,说了句:

    “一会儿科研处的人也要来,说是调研看看。”

    “谁?”连英华一愣。

    “副处长,杜怀远。”张国真回答,“说是校领导让他过来‘了解情况’。”

    话音刚落,屋里气氛明显紧了几分。

    就连陈露阳的神色也严肃了不少。

    科研处是学校主管科研校长的眼睛。

    他坐在那,就意味着校领导已经在看了。

    科研处的副处长一旦亲自出席,往往就不是“了解情况”那么简单了。

    那是校级关注信号的前哨,是改革试点向制度轨道过渡前的“风向探针”。

    谁来听,怎么听,会后怎么写纪要、反馈报到哪一级,

    都会直接影响这个项目的下一步,更会影响陈露阳在项目中的地位。

    虽然陈露阳是项目发起人,也是实践环节的主要负责人,

    但在学校课题登记、科研处成果评审中,学生署名第一位是极少数特批情况。

    在没有“特例认定”的情况下,

    通常会把陈露阳排在第2位或“主要成员”位置,以体现师生合作、保护制度框架。

    说句不好听的,

    即使项目是陈露阳做的,

    但如果制度设计不给他“第一作者”的身份,

    哪怕他翻译了上百本康德,

    所有的努力,归档时只是一句“学生参与”。

    正因为如此,

    经济系才要力争“第一成果署名权”的归属。

    既维护院系主导地位,也不能让自己的学生吃亏。

    没过多久,门口响起脚步声。

    杜怀远穿着深灰呢子外套,夹着一摞空白批件,走进会议室,一副来“听听情况”的样子。

    他本是物理系出身,调入校科研处不过两年,说话有股干脆的利落劲儿。

    是个标准的“技术派干部”。

    一进门,

    他笑着点点头:“我就坐后头,听一听。”

    大家互相点头示意之后,会议正式开始。

    连英华清了清嗓子,率先发言,语气温和但不失节奏:

    “今天这个会,主要是把我们几个院系在修理厂通用件项目中的分工、流程和成果归口做一次集中明确。”

    “项目虽然起步于我们经济系,但能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离不开哲学系在理论层面的支持,也离不开力学系在实验和图纸方面的配合。”

    他目光扫过全场,“今天坐在这儿的几位,都是实际推进工作的骨干人员。”

    “大家有啥建议,有啥困难,,今天一并说清楚,咱们摊开来理。”

    ……

    整个会议进展的节奏很快,也没什么废话。

    讨论从项目结构调整讲到材料口径,从成果报送讲到署名顺序,话题不断,节奏不疾不徐。

    杜怀远始终在后排安静听着,偶尔点点头,低头在本上记录些什么。

    陈露阳也乖巧的坐在旁边。

    虽然他也是核心人物,

    但今天的会毕竟是三个系之间的协商,主要还是几个大哥们的交流,他就安安静静的坐着听就行。

    可是听着听着,

    陈露阳觉得听不对劲了。

    怎么这协商会开着开着,还开出了一股“三国演义”的味道?

    一个个都笑里藏刀,明争暗斗的。

    “这项目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系对产学研结合的一个尝试,但走到今天,已经不止是试点了。”

    张国真语调平稳:“我们系里提议建立一个统一的‘项目协调小组’,由三系指定联系人轮值负责材料整合与进度跟踪。”

    “后续所有对外材料,包括科研处汇报、团委推荐、宣传部门稿件,统一由经济系出稿、三方审核、共同署名。”

    “每一个环节的技术归属、翻译支撑、实验报告都可以列入成果。”

    “到时候谁出力谁上名,明明白白、不含糊。”

    张国真话音落下,会议室里沉默了两秒。

    陈露阳也轻轻挑了挑眉头。

    张国真的这番话,看似平和、讲理、照顾各方,实际上却是一次非常明确的“权力划界”。

    “协调小组”、“轮值管理”、“三方署名”听起来虽然公平公开,又很合理。

    但是一句“统一由经济系出稿”,直接明确了主导权归属。

    真要轮到署名排序,谁第一?谁末尾?

    谁来界定“谁出力”?

    是由经济系汇总?

    还是每系自己认定?

    眼看着经济系挑起战火,

    哲学系的萧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