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六十九章 南门月球基地曝光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五百六十九章 南门月球基地曝光 (第2/3页)

果详细公布实验内容以及载荷的时候,业内人士很容易就能够从实验内容和载荷类型里得到一些线索……

    普通登月探测可以理解,但是你南门航天往月球低轨道扔一堆卫星干啥?而且还往月球表面扔上去一批地面设备用来干嘛?

    是不是在月球上发现外星人?

    你不会是真的要搞什么月球基地吧?

    南门航天搞的月球基地计划过于庞大,这已经超出了常规的科研探索的需求了。

    钱多的没地方花啊?

    当然,外界其实也高估了南门航天的一系列月球基地计划的耗资……他们是以自己的技术实力以及运行模式来预估成本。

    但是南门航天不是啊,人家是一家商业航天公司……成本其实很低的。

    它是一家把低轨道发射成本,从传统航天发射一万多美元每公斤的成本,直接拉低到每公斤一千多美元,现在甚至奔着几百美元每公斤成本去的商业航天公司。

    火箭以及各种航天设备里,甚至都大规模采用常规工业化零配件……

    别人家的一些火箭、卫星、飞船、空间站的定制零配件动不动好几万美元一个,甚至几十万美元一个。

    但是南门航天的零配件成本要更低,因为它产量大,能够摊薄更多的成本。

    这里头在航天芯片领域里体现的非常明显。

    很多航天机构采用的一些芯片,动不动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一片……这个成本怎么来的?

    可不是因为航天业的芯片技术多牛逼,工艺多苛刻最后导致的成本高昂,实际上纯粹是产量低,导致的平均成本高……

    简单例子,智云微电子那边的对外代工报价,十二纳米工艺节点的单次流片费用就得五千万左右。

    而后续生产的成本其实没多少,每片代工费用大概就三万五千元……

    这一片硅晶圆哪怕是用来生产APO4600的GPU核心,也能生产大概七十片,每一枚GPU的代工成本大概在五六百块。

    这意味着,如果你专门设计一种航天专用的芯片,只生产一百枚的话,生产成本可以忽略,晶圆厂都能直接送你两张十二寸的硅晶圆,流片阶段就给你生产完了……最后只收你五千万的流片费!

    五千万的流片费用,除以一百枚的产量,最后每一枚的成本可就是五十万了。

    如果它最终产量只有一枚芯片的话,单枚芯片的制造成本就得五千万!

    这就是一些特殊领域里所谓的专业芯片价格极其高昂的核心原因,不是它技术多牛逼,而是它产量太低!

    而南门航天的做法则是,一部分芯片直接找现成的工业级芯片进行代替……撑死了再给它弄点特殊封装,或者使用的时候在外层采取保护层。

    还有一部分芯片外头没有现成的,那么也需要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

    比如大量的低轨道卫星上的主芯片,就是专门设计并生产的,但是这种芯片因为产量足够多,所以成本摊薄也非常不错,价格也很便宜。

    同时南门航天还玩标准化,零配件通用化。

    具体在芯片领域也是如此,更喜欢通用芯片,能够在多个领域里都使用,进而扩大使用量,降低单枚成本。

    绝大部分工业产品,只有大规模的量产才是摊薄成本的最佳方式!

    不管是对外采购,还是自己研发生产,南门航天都是奔着大规模量产去的……就连火箭这东西都讲究量产。

    其他航天机构,一年也就发射几枚火箭,而南门航天公司一年发射上百次火箭,这成本差距可是天差地别的。

    所以,南门航天的很多发射任务以及航天活动,其成本是远超外界预期的。

    月球基地计划也同样如此!

    当然,这种成本的降低,也是有局限的,主要是在火箭、探测器、卫星领域。

    而具体到玉兔号星际飞船,这东西其实也很贵……毕竟只有一艘,谈不上什么量产化。

    造价高昂的玉兔号星际飞船,在飞船发动机的推动下完成了变轨并加速,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限制,最后朝着月球飞了过去。

    一天后,经过了长途跋涉的玉兔号星际飞船开始启动发动机进行减速!

    减速成功后在环月轨道上进行环绕,随后开持续变轨和调整姿态,开始和天狼星无人空间站进行对接。

    这种无人对接技术,南门航天已经掌握的非常成熟了,所以对接顺利而快速,一次尝试就获得了成功。

    对接成功后,天狼星无人空间站内的机械臂系统以及玉兔号星际飞船上的机械臂,开始协同合作并对货物进行转移。

    整个货物转移的过程,都是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系统自行操控,不需要人工参与,也没办法参与!

    整个货物转移的画面,还持续通过通讯卫星传输到了地球的控制中心,并让徐申学他们所看到。

    月球上的信号能够迅速而高质量的传输回地球,这里头也少不了智云卫星的卫星通讯网络的支持!

    智云卫星可不止有大量的地轨道通讯卫星,还有大量的高轨道通讯卫星。

    之前为了给月球基地计划提供通讯支持,智云卫星已经提前发射了一枚高轨道重型通讯中继卫星,同时还往月球轨道上发射了一枚重型通讯中继卫星。

    由此形成了地月双中继卫星系统。

    此外,智云卫星还在去年年底,继续向月球发射了两批次,一共大小十多枚的卫星。

    因此目前,其实智云卫星都已经在月球上拥有了一套多个大型卫星以及十多个小型卫星组成的基本卫星网络。

    这个月球卫星网络不仅仅能够协助提供地月通讯,还能够为在月球上的登陆以及探测等诸多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定位信号、通讯信号,同时这些卫星也顺带拥有简单的探测功能,能够对月球表面进行各种探测,以收集更多的信息。

    简单上来说,智云卫星是把自家在地球上的卫星系统,弄了一套简略版的搬到了月球上……再通过双中继卫星系统,把地球上的卫星网络和月球上的卫星网络进行组网。

    这也是南门航天在前期的月球基地计划里非常顺利,能够展开大量无人自动化探测活动的重要原因。

    没有这一套的地月卫星网络的通讯以及定位和探测支持,月球上的鹊桥飞船自身的性能再好,也没办法做到精确的降落以及发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