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北境边患 一触即发 (第3/3页)
亮没有如此胆识,分兵而击,也会让西烃关的防守变得薄弱起来。
万一,薛延陀重兵破城,他可没有绝对的把握能守住。
十倍可围之,三倍可攻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自此起义而来,那场战役不凶险,哪场战役不是以少胜多?”
长孙无忌无惧之,薛延陀而已,只是崛起于东突厥的废墟之上,破之又有何难。
让长孙无忌感到有威胁的是,来自于大唐的东方高句丽。
薛延陀哪怕兵锋再强,也没有严密的组织,就算战败,北方也只不过是被劫掠一番。
而李承乾却是不同,有严密的政策制度,如占领了一地,那么就很有可能将土地和人心都统领了。
他想要尽快解决薛延陀之祸,而后兵锋一转,直接进攻高句丽,平叛李承乾之患。
这也是世家门阀一致的利益所向。
“本将,此时饶后,不会带走太多的兵卒,只需一万左右的精骑,剩余的人马,足够保西烃关无恙。”
好似知道张亮在担忧着什么。
唐朝的宗旨,向来都是兵在精,而不在多。
而长孙无忌此次是为袭击,更不应该带过大的人马,以免暴露。
一万人,其实已经算多了。
“国公放心,只要我张亮还有一口气在,西烃关绝对不会落入敌手。”
张亮顿时来了信心,他就怕长孙无忌带走大部分的兵卒。
“此计能否成功,就看张将军,是否能拖住薛延陀大军了,事成之后,本将记你首功。”
长孙无忌已经到了封无可封之位,给张亮一个期盼,对于整个战局是绝对有利的。
能让张亮死志抵挡。
“首功当然是国公的,末将万不敢逾越。”
张亮嘴上说着不要,心中却是乐开了花。
他现在已经是刑部尚书了,再进一步的话,那就是仆射三公之位了。
“好了,本将说话算话。”
长孙无忌拍了拍张亮的肩膀。
“灵州行军总管李大亮传来军报!”
正在这是,一员传信兵赶至。
对于薛延陀的防线,肯定是不止一处,因为在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薛延陀会从那个方向进攻。
李大亮又被李世民重新掉离了长安。
放眼朝野,也只有李大亮这个工部尚书还可独挡一面。
李大亮可不同于张亮的油嘴滑舌,其功绩都是一刀一箭打出来的。
李大亮原为隋将,后降李唐王朝,打过刘黑闼,击过王世充。
跟过李靖,灭过吐谷浑,只身挡过东突厥大军。
到了贞观年间,李大亮一直留守北方,先后担任过于几个州道的行军总管。
在朝堂之上少有出没,而是活跃于边境之上。
因李大亮劳苦功高,而且又已到了高龄。
于642年,李世民下令,让其回长安任职,任工部尚书这个闲职。
但是如今薛延陀进犯,可用的大将却没有几个了,只能重新启用李大亮。
长孙无忌接过了信件,随后交给了一边的张亮。
“李大亮已经出了长城,深入漠北,欲要搅乱薛延陀大后方,事不宜迟,本将也该出发了。”
长孙无忌心中大定,李大亮策举,是要釜底抽薪,让薛延陀分心。
这也更给他创造了机会。
翌日。
西烃关内,八千骑士整装待发。
在长孙无忌的一声令下,向内地而去。
人数不到万余人,但是战马却多达了五万余匹。
一人配备六匹战马,三匹任轮换骑行,三匹拖拉物质。
骑兵是最厉害的兵种,同时也是最贵的兵种,千里奔袭,每一里,都是用钱财铺成的。
长孙无忌是要从长城内饶过去,不想让薛延陀军方有任何的发现。
这一饶,就要相差几百里,才能再有出关的关卡。
不过,只要能达成战略目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长城不止是阻挡了外来入侵,同时也限制住了中原的军事行动。
长城依山而建,最大的作用,就是阻挡内外骑兵。
哪怕小型的商队,也只能从特定的那个几个关卡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