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九十章 众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六百九十章 众生 (第1/3页)

    靖平二年的春天,今年似乎来得格外迟,江南的烟雨,往年早已缠绵成一片朦胧的绿纱,如今却依旧带着料峭的寒意,湿漉漉地压在姑苏城低矮的瓦檐上,汇聚成冰冷的水珠,一滴一滴,砸在巷弄里光滑如镜的青石板上,碎开,又洇湿更大一片深色的痕迹。

    陈记丝织工坊里,那台祖传的、包浆油亮的木制提花织机,最后一次发出“哐当...哐当...”的沉闷声音,梭子最后一次穿过经线,将最后一缕湖蓝色的丝线织入锦缎,陈守业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按下了机杼。

    “咔哒。”

    机杼归位,织机彻底喑哑,仿佛一头耗尽最后气力的老牛,轰然倒毙在狭小、潮湿、弥漫着陈旧丝絮和霉味的工坊里。

    陈守业没有立刻起身,他就那么佝偻着背,坐在冰冷的织机前,浑浊的眼睛死死盯着眼前这片刚刚完成的、不足一丈的“湖光绉”,料子是顶好的湖州生丝,染工是他重金请来的老师傅,织工更是他耗尽心血、亲自盯了半月的结果,丝光流转,图案精巧,放在一年前,这样的好货,震泽镇上的“天福祥”绸缎庄会抢着收,价格绝不会低。

    可如今...

    他布满青筋和老茧的手,颤抖着抚过那细腻冰凉的缎面,触手生凉,却凉不过他此刻的心。

    “爹...”身后传来一声怯怯的呼唤。十六岁的儿子水生,端着一碗冒着微弱热气的糙米粥,小心翼翼地站在门口,少年身上那件半旧的靛蓝短褂,袖口和肘部都打着同色的补丁,洗得发白。

    陈守业没有回头,只是长长地、无声地叹了口气--那叹息沉重得像压垮织机的最后一根稻草。

    “天福祥...还是不收?”他的声音嘶哑干涩,如同被砂纸打磨过。

    水生端着粥碗的手抖了一下,米汤溅出几点在破旧的鞋面上,他低下头,声音细若蚊蚋:“王掌柜说...说咱的料子是好,可...可太贵了,现在大工坊里出来的‘飞梭缎’,又密实又便宜,花样翻新还快,镇上的人家,都...都买那个去了,”他顿了顿,鼓起勇气,“王掌柜还说...还说‘万锦堂’新上的‘汽纺绸’,比咱这‘湖光绉’还亮,还滑溜,价钱...只到咱的一半。”

    “万锦堂!又是万锦堂!”陈守业猛地一拳砸在织机厚实的木架上!沉闷的响声在寂静的工坊里回荡,震落梁上几缕积年的灰尘,他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瞪着前方,仿佛要穿透斑驳的墙壁,看到镇子另一头那座日夜轰鸣、如同钢铁巨兽般吞吐着生丝的“万锦堂”大工坊。

    “飞梭”、“汽纺绸”...这些词像淬了毒的针,狠狠扎进陈守业的心窝,朝廷造作司搞出来的“火室转轮”,还有那些能抵三倍人力的“飞梭新机”,最先改变的不是北境的铁锤、不是辽境的军堡,而是江南这千年丝织的锦绣地!那些坐拥巨资、能攀附上官府的大工坊主,像嗅到血腥的鲨鱼,第一时间扑了上去,用冰冷的铁和狂暴的汽,轻易碾碎了陈守业这样小工坊主赖以生存的最后一点精致和心血。

    “奸商!都是奸商!”陈守业喘着粗气,胸口剧烈起伏,“什么‘汽纺绸’!那是偷工减料!是糟蹋祖宗传下的手艺!那料子滑是滑,可没筋骨!不经穿!更养不出咱这‘湖光绉’的水色!”

    他的咆哮在空荡荡的工坊里显得格外无力,水生端着粥,不敢言语,眼圈却红了--他知道父亲说的是实话,可震泽镇上的人家,连饭都快吃不起了,谁还在乎“水色”和“筋骨”?能花一半的钱买到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绸子,就是天大的便宜。

    愤怒过后,是更深沉的绝望,陈守业颓然瘫坐在织机旁冰冷的条凳上,佝偻的脊背仿佛再也撑不起一丝力气,他看着这间祖传了三代、曾经养活全家十几口人、在震泽镇小有名声的工坊。角落里堆着最后几捆上好的生丝,那是他抵押了祖宅后进的货,如今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织机旁散落着几匹织好的“湖光绉”,精美绝伦,却无人问津,如同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工坊的招牌,“陈记精织”四个斑驳的大字,在门外斜照进来的惨淡天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水生,”陈守业的声音疲惫得像随时会睡着,“去...去把镇东头的李牙侩请来。”

    水生猛地抬头:“爹!您要…要卖了这织机?”

    “卖?”陈守业惨笑一声,浑浊的泪水终于顺着沟壑纵横的脸颊滚落,“除了这堆木头,咱家还有什么能卖的?你娘...你娘的药钱快断了...”他抬起枯槁的手,抹了一把脸,抹不去那深入骨髓的绝望,“卖了吧...都卖了吧,这手艺,这祖传的手艺...到头了。”

    李牙侩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穿着半新不旧的绸褂,一双三角眼滴溜溜乱转,他绕着那台老织机转了三圈,手指在木头上敲敲打打,又翻了翻那几匹积压的“湖光绉”,嘴里啧啧有声。

    “陈老哥,不是我不讲情面,”李牙侩拖长了调子,一脸为难,“这年头,谁还要这老掉牙的木头家伙?万锦堂那边,废铁价收旧织机回去熔铁水呢!您这宝贝疙瘩...当劈柴烧都嫌硬,”他瞥了一眼陈守业死灰般的脸色,话锋一转,“至于这几匹料子...唉,是好东西,可生不逢时啊,这样吧,看您老不容易,织机加料子,再加这库里的生丝...我给您凑个整,三十两银子!”

    “三十两?!”水生在一旁失声叫道,“那生丝都不止这个价!更别说我爹这织机...”

    “水生!”陈守业厉声喝止儿子,声音却带着颤,他死死盯着李牙侩那张油滑的脸,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渗出血丝,他知道这是趁火打劫,可他没有选择--妻子的药罐子不能空,家里的米缸已经见了底。

    “四十两。”陈守业从牙缝里挤出三个字,声音干涩得如同砂砾摩擦。

    李牙侩三角眼一翻,皮笑肉不笑:“陈老板,您这就为难我了--三十五两,顶天了!这年头,银子可不好挣,我也是担着风险...”

    “三十五两!成交!”陈守业猛地闭上眼,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再多说一个字,他怕自己会忍不住扑上去掐死这个家伙。

    一纸薄薄的契书,按下了陈守业鲜红的手印,李牙侩指挥着两个伙计,像拖死狗一样把那台陪伴了陈家三代人的老织机拖出了门,沉重的木头在青石板路上刮擦出刺耳的声音,如同陈守业心头的血在滴,生丝和那几匹凝聚了他最后心血的“湖光绉”,也被毫不怜惜地卷走。

    工坊彻底空了,只剩下呛人的灰尘在惨淡的光柱里飞舞。陈守业瘫坐在冰冷的地上,手里紧紧攥着那几张轻飘飘、却重逾千斤的三十五两银票,水生蹲在他身边,无声地流泪。

    完了,一切都完了,陈守业的世界,随着那台织机的消失,彻底崩塌了。

    就在这时,工坊外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不是往日的市井叫卖,而是一种混杂着兴奋、议论和某种狂热的声浪。

    “听说了吗?朝廷的告示!贴到镇口了!”

    “啥告示?又要加税了?”

    “加个屁!是天大的好事!博...博什么洲来着?”

    “博安洲!我的老天爷!听说比咱们整个大魏还大!遍地是没人要的肥地!”

    “真的假的?无主之地?朝廷让咱们去占?”

    “那还有假!告示上白纸黑字写着呢!叫什么‘特许状’!自己备船备人,去圈地!占了就是你的!十年不用交皇粮!”

    “我的亲娘咧...还有这种好事?那地能种粮食不?”

    “废话!告示上说沃野万里!还有金矿!银矿!”

    “快去看看!晚了船票都要抢光了!”

    “同去同去!”

    脚步声、议论声、兴奋的叫嚷声如同潮水般涌过陈守业工坊外的巷子,陈水生被外面的喧闹吸引,忍不住跑到门边张望,陈守业依旧瘫坐着,眼神空洞地望着积满灰尘的房梁,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博安洲?无主之地?圈地?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他现在只关心明天妻子的药钱在哪里,下一顿的米在哪里。

    水生却跑了回来,脸上带着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混合着震惊和希冀的光芒:“爹!爹!你听到了吗?博安洲!朝廷让咱们去拓荒!无主的地,占了就是咱家的!十年免税!”

    陈守业木然地转过头,看着儿子激动得发红的脸。那“十年免税”、“占了就是你的”几个字,像几颗火星,微弱地溅落在他早已冰冷死寂的心湖上,一丝涟漪,极其缓慢地荡开。

    “胡...胡说什么...”他的声音依旧干涩,“万里重洋,那是玩命的地方,咱家...哪还有钱?”

    “爹!我们有三十五两银子!”水生急切地蹲下来,抓住父亲冰冷的手,那手心里还攥着被汗水浸湿的银票,“告示上说了,最便宜的‘丙等特许状’,只要五两银子!剩下的钱,够我们买路上的干粮!够我们买种子农具!爹!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活路啊!留在这里,守着这空屋子,娘...娘的病,我们...我们都会饿死的!”

    水生的声音带着哭腔,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在陈守业心上,他低下头,看着手中那几张皱巴巴的银票,三十五两,在震泽镇,连半间像样的铺面都租不起,只够买药吊着妻子的命,或者...买一张通往未知命运的船票?

    他抬起头,目光扫过空荡荡、死气沉沉的工坊,仿佛看到了妻子日渐灰败的脸,看到了水生眼中绝望的饥饿,留下,是看得见的绝路,博安洲...那是一片传说中数倍于中原的沃土...无主之地...占了就是自己的...总好过被时代淘汰半死不活...

    一股从未有过的、混杂着绝望和最后一丝不甘的狠劲,猛地从陈守业枯槁的身体里窜起!他浑浊的眼中,那点微弱的火星骤然爆开!

    “走!”他猛地站起身,动作因为虚弱和激动而踉跄了一下,被水生紧紧扶住,他死死攥着那三十五两银票,仿佛攥着全家最后的命脉,声音嘶哑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去买特许状!买船票!去博安洲!就是死,老子也要死在一片自己的地上!”

    ......

    定北府。

    比起江南,这里的春天来得更是要晚得多,残雪还顽固地覆盖在城墙的背阴处和远处的山峦上,呼啸的北风卷着沙砾和未化的雪粒,刀子般刮过人脸。空气中弥漫着牲口粪便、劣质烧酒和一种挥之不去的、属于占领区的压抑气息。

    高大的城门洞下,进出的人流排成了长队,守门的魏军士卒裹着厚实的棉甲,眼神警惕而冷漠,像打量牲口一样扫视着每一个进出的人,尤其是那些穿着羊皮袄子、梳着辫发或髡发的辽人,检查格外严苛,稍有疑问便是厉声呵斥,甚至拳打脚踢。队伍缓慢地蠕动着,压抑的沉默中,只听得见寒风的呜咽和牲口不安的喷鼻声。

    阿木尔低着头,牵着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羊,挤在队伍中间,他身上那件油腻发黑的羊皮袄子裹得紧紧的,却依旧挡不住刺骨的寒意,古铜色的脸庞被寒风割裂出深深的沟壑,嘴唇干裂,一双眼睛深陷在眼窝里,浑浊、木讷,像两口枯井,他不敢抬头看那些魏人士卒,只是死死盯着脚下被踩得稀烂的、混合着冰雪和泥泞的地面。

    轮到他了,一个年轻的魏军什长,鼻子冻得通红,不耐烦地用刀鞘敲了敲阿木尔牵着的羊:“哪儿来的?进城干什么?”

    “草...草原...巴林部...”阿木尔的声音低沉沙哑,带着浓重的辽语腔调,“卖...卖羊...换盐巴...”

    “巴林部?”什长皱了皱眉,似乎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眼神变得更加锐利,“腰牌!”

    阿木尔慌忙从怀里掏出一块粗糙的木牌,上面用烧红的铁烙着几个简单的汉字和数字--那是枢密院颁发给归顺辽民的“良籍牌”,也是他们在如今草原以南,大魏占领区生存的唯一凭证。

    什长接过木牌,翻来覆去看了看,又上下打量着阿木尔,目光在他腰间那把割草用的旧匕首上停留了片刻,阿木尔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那把匕首是祖传的,也是他宰杀牲口、剥皮剔骨唯一的工具。

    “刀,解下来!”什长命令道。

    阿木尔身体一僵,眼中闪过一丝挣扎,但还是默默地解下匕首,双手递了过去,什长掂量了一下那把粗陋的骨柄匕首,撇撇嘴,随手扔给身后的士卒:“没收了!下次再带刀,按图谋不轨论处!”他又踢了踢那只瑟瑟发抖的老羊,“这羊瘦得就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