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远行(十四) (第2/3页)
有点像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的呓语--收复燕云?那是多少年来汉人流血流泪,却只能在梦里想一想的事情...可谁能想到,你不仅拿回了燕云,还把整个辽国都埋进了土里。”
他长长地、无声地吁了一口气,那气息里带着浓重的疲惫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才几年啊...顾怀,当年把你带进京城的时候,我只以为你经过培养,会是个能扛起朝政的人物,后来你展现出军事方面的天赋,平了江南,我又觉得,也许你能镇压北境,给大魏一些喘息之机,那便已经是极大的奢望了,可你...”
他摇摇头,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但那份沉甸甸的、远超预期的震撼,已经弥漫在空气里。
顾怀看着烛光下杨溥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心头那股细微的感叹再次泛起,这位名义上是义父、实质上却是他踏入这权力场最初的引路人和最坚实后盾的老人,数年光阴,从苏州的小巷到京城的风雨,再到如今这汴梁暮色里的相对无言,其中的情感早已复杂得无法用简单的“义父义子”来定义。
原本只是利益捆绑下喊出来的一句“干爹”,一个落魄书生攀附权贵的无奈选择,一个失势高官随手布下的闲棋,可命运弄人,阴差阳错,这份关系竟在风雨飘摇中,浸染了太多难以割舍的真情实意,沉甸甸地压在了两人心头,顾怀想起初到京城时,因为惹上张承那个纨绔,狼狈不堪地想要逃离,是杨溥在那个寒夜里找到他,对他说了一番改变他一生的话;也想起后来在北境封王,朝野汹汹,杨溥在湖心亭里告诉他:“遵从你的本心就好,无论你做出什么选择,我都会以父亲的身份,看着你一路走下去”; 还有迁都之初,他硬撑着疲惫的身躯在内阁批阅如山奏折,只为替自己稳住后方半壁江山...
“老头子,”顾怀的声音有些干涩,他很少这样称呼杨溥,更多时候是一个简单的“你”字,“累吗?”
杨溥没有立刻回答,他放下手中的奏报,身体微微后靠,倚在同样冰冷坚硬的椅背上,闭上眼,仿佛在积蓄一点力气,烛光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那些皱纹显得更深了。
“累?”他睁开眼,眼神有些空茫,似乎穿透了眼前的烛光,看到了更久远的过去,“从盛隆十七年入翰林院抄写卷宗开始,抄了三年,然后,用了十二年,爬到礼部尚书的位置...又被贬到江南,本以为或许要等许多年,才能有机会回到京城,结果又在苏州城遇见了你,就此一脚又踏进京城的漩涡里,后来更是坐到了首辅的位置上,一坐就是这么多年,历经三朝,守着这半壁江山...” 他轻轻敲了敲堆满卷宗的桌面,“你说累不累?”
他看向顾怀,那浑浊的眼底深处,却并没有多少抱怨,反而透出一种近乎认命的平静:“但这担子,总得有人扛,你不在京城,天子年幼,朝堂上那些心思各异的人,总得有人压着,南方的事,也总得有人理顺--好在如今你灭掉了辽国,我也终于可以休息了。”
顾怀沉默许久,说道:“要不再考虑一下吧,内阁首辅这个位置,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之后的这几年,随着兼并辽国两京四道,天下会很乱。”
“不了,”杨溥摇了摇头,挂起一抹很淡的笑容,“每个人都有该退场的时候,先帝驾崩的时候我有想过离开,你回京要迁都的时候我也想过离开,可都被你劝了下来,这一次你劝不住了,我该告老了,以一个...大魏臣子的身份。”
空气再次沉默下来,比之前更加沉重。那个两人都在刻意回避的话题,如同房间里的第三个人,无声无息地站在阴影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无法忽视。
“国号不会改,”顾怀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禅让之后,依然是大魏。”
尽管早有预料,但当这层窗户纸被顾怀亲手捅破时,杨溥的身体还是几不可察地僵了一下,他缓缓闭上眼,仿佛要将那汹涌而来的复杂情绪强行压下去,书房里只剩下烛火摇曳的光影和他压抑着的、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许久之后,他才说:“你是要我自欺欺人么?”
“如果这样能多少让你过了心里的那份坎的话。”
“在你看来这或许是很没有必要很愚蠢的坚持,但在我和很多人的眼中,这其实是比命还重要的事,”杨溥说,“我考的是大魏的科举,东华门唱名,几十年宦海起伏,大魏给了我一份体面,我也应该还它一份体面,前后历经三朝,已经够了,新朝没有我的位置,你不应该强求我留下。”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
这个一生宦海沉浮、历经三朝的老人,可以默许、甚至暗中推动顾怀去终结这个他效忠了一生的王朝,但他无法以新朝重臣的身份,站在金銮殿上,向自己曾经的义子、如今的新帝俯首称臣,那是他对自己一生信念的最后坚守,也是他留给史书的、属于“杨溥”这个名字的最后体面。
顾怀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想说你所谓的告老太过彻底,你可以不用走,留在京城养老也好,哪怕是在汴京--也就是以后的南京待着也罢,新朝需要你这样的老臣坐镇...可所有的话,在对上杨溥那双平静却无比坚定的眼睛时,都堵在了喉咙里,他了解这个老人了,亦如杨溥了解他,当杨溥说出这些话事,就证明他这个决定,已经无人能改了。
一股巨大的、混杂着愧疚、不舍和深深无力的情绪,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顾怀,他看着烛光下杨溥那张在短短几年内苍老得几乎脱了形的脸,想起他当年在苏州小巷初见时那份隐含锋芒的沉静,想起他在朝堂上纵横捭阖的意气风发,想起他一次次在仕途上给予的庇护,这一切,都即将随着那个“大魏臣子”的身份一起,彻底落幕。
“老头子...”顾怀一声长叹,似乎还想说点什么,杨溥摆了摆手,打断了他,那枯瘦的手掌在空中虚按了一下,仿佛要拂去空气中弥漫的沉重与伤感。
“不必如此,”他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平淡,甚至带上了一丝极淡的、属于父亲的温和,“人老了,总要退的,能在退下去之前,看到燕云收复,看到辽国覆灭,看到你走到今天这一步,我已经没什么遗憾了,比起那些死在任上,或者被贬黜回乡郁郁而终的同僚,我杨溥这一生,足够精彩了。”
烛火噼啪一声,爆出一个微小的灯花,光影摇曳中,杨溥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舒展了些许,他看着顾怀,眼神柔和,不再有首辅的威严,只剩下一个垂暮老人看着自己最杰出“作品”的平静满足。
“记得当年在苏州,我对你说,收复燕云是能泽被子孙的功业,现在,你做到了,做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好,这就够了,我这个当义父的,” 他收回目光,再次看向顾怀,嘴角那抹极淡的笑意似乎真切了几分,“...很欣慰。”
所有的复杂情绪在这一刻汹涌而出,几乎让顾怀难以自持。
书房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烛火燃烧的微响,和窗外偶尔掠过的、带着哨音的寒风,这沉默不再沉重,反而像一种无言的交流,流淌着太多无法宣之于口、却彼此心领神会的东西。
不知过了多久,顾怀终于抬起头,他的眼神已经恢复了平静,一种带着沉重理解的平静,他没有再说任何挽留的话,也没有再去触碰那个关于“新朝”的话题,只是站起身,走到书案旁,拿起那个冰冷的茶壶,走到角落的小火炉边。
炉火将熄未熄,他沉默地添了两块炭,用火钳拨弄了几下,看着微弱的火苗重新舔舐着壶底,然后他提起渐渐有了温度的水壶,走回书案,将杨溥面前那杯早已凉透的残茶倒掉,重新注入了热水。
氤氲的热气升腾起来,模糊了杨溥有些怔忡的脸。
顾怀将茶杯轻轻推到他面前。
“天冷,”顾怀的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平稳,只是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喝点热的。”
杨溥看着眼前那杯重新升腾起热气的茶,又抬眼看了看站在书案旁的顾怀。他枯瘦的手指动了动,最终没有去碰那杯茶,只是缓缓地点了点头,极轻地“嗯”了一声。
“告老奏折准备什么时候送去北平?”
“明天吧。”
“明年春天禅让大典,看起来确实能赶得上。”
“大典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