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八章 烈焰焚阙(十二) (第3/3页)
底能不能出发都是个问题。
骑着踏雪的顾怀仍在巡视,南城是魏军占领得最为彻底、也是没有放置任何辽人降卒的地方,马蹄声在街道上轻响,顾怀在月下踏马而行,两侧不时能看到在屋檐下、商铺里倒头就睡的魏卒,而在街道的尽头,则是密密麻麻的民夫。
大军行军,粮草不可能让士卒背,所以这一路北伐,都有民夫随行,而且数量还不少,他们平时负责运送伤兵、输送粮草,遇到战事紧张导致缺员的时候,其中强壮者还要被直接选进辅兵之中...顾怀骑在马上一一看了过去,那些民夫虽然不认识顾怀,但也明白那面王旗代表着什么,知道是靖王爷巡视至此,纷纷起身叩首,直到顾怀让人将王旗收起,才算是没影响到民夫们的休息。
比起大战后浴血的士卒,民夫们多半疲惫不堪,枯坐无言,从榆关到这里,大军行军了多远,他们就跟随着奔波了多远,想到他们还有运送粮草的重担,大军若是败亡他们也难逃一死,不难想象已经深入辽境到如此地步的他们此刻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无非是祈求战争早些结束罢了。
这几年顾怀打了一场又一场的仗,对于这些可能会让后世人心头不适的场景,他早已习惯,而且结果也证明他这些日子以来的战略决定没有错,不过在王旗亲卫簇拥着他路过一处火堆时,他还是一时怔住,立在了阴影之内。
原来火堆旁,一名已经头发花白的民夫,正拿着一根木刺,给身边一名明显还是少年的人挑破脚上的水泡,那少年向后躺着,双脚放在老者怀中,被火光一照,几乎整个脚底都是血淋淋的--偏偏这少年又能睡得极熟,连脚上被挑开这么多水泡都毫无察觉。
顾怀一向不觉得自己是个感性的人,他触景伤情的经历屈指可数,很多时候他都知道自己必须要做什么,然后也愿意承担为此而需要付出的代价,简而言之就是他的心硬得起来,然而见到眼前这一幕,扫视着黑暗里、火堆旁无数的民夫,还有要么在抓紧时间休息,要么在继续清扫其余三城,要么在押送辽国降卒的那些魏国士兵,他突然觉得,战争,也该是时候停一停了。
苦的都是百姓。
有些时候读史书,看到明明国力强盛,却不发一兵一卒,只想通过其他手段来解决争端与问题,还觉得有些不理解,可眼下自己身居高位,才发现动动嘴自然是很简单的,想要打仗,一道军令下去,整个帝国都随着自己心意运转,将领们想要建功立业,文官们想要青史留名,大家都想打,但有些人是不想打的--他们支撑起了整个帝国的税收,种了粮食却不能吃饱,纺纱成织身上却满是补丁,一旦打仗,他们原本还能勉强过下去的生活眨眼间就会毁于一旦。
这几年大魏一直在赢,辽国一直在输,眼下都快打到上京了,他顾怀注定会在青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朝的阁老、前线的将军都会被人记住,可谁又记得住这些战死的士卒,疲惫的民夫,还有北境,江南,蜀地,西凉...那无数默默撑起这个帝国的平民呢?
原来有时候明明能打,却选择不打,才是真正的伟大。
打完这一战,该休养生息了。
顾怀站在月下阴影里,眼睛明明看的是那年老年轻的两个民夫,但想的东西,却很远很远。
当然,尽管顾怀认为魏国已经不应该再选择穷兵黩武,连年征战,但他眼下要继续北伐的决心却丝毫没有动摇,尽管眼前这双血淋淋的脚和那老者头上的白发都在提醒他,魏国的百姓已经苦太久了,为了天下民生计,战争早停止一天,就会有更多人得到休憩,但这几年来的点点滴滴也在催促,现在自己不该有这样的心思!一切都应该等到打完这一战,再去想,再去做!
骑着踏雪的顾怀长长地吐了一口气。
他拨动缰绳,没有再去看那老者与少年一眼,只是借着月色,继续巡视着这支疲惫但是也快走到终点的军队。
很快了,很快...上京就在眼前,是时候结束这百年来的纠葛,然后亲手开启一个盛世了。
当又一次太阳升起的时候,就该兵发上京了,走了这么长的路,怎么也不能在这里停下来。
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