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二十五章 烈焰焚阙(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六百二十五章 烈焰焚阙(九) (第2/3页)

他尤其喜欢那个人的字,瘦金,每一次拿到流传到北方的字帖都会爱不释手地挂在书房里欣赏许多遍,看每一道笔锋的余韵,看每一次转折的风骨,他在想以后一定要下一道不准刀斧加其身的旨意,好让那个人能来到辽廷,继续写诗词和字帖--想必到时候会更有韵味一些?失了国的人,才能在字里行间留下足够品鉴千年的味道。

    魏国的江南起了白莲叛乱,这是个很好的机会,所以辽国派出了使团,想看看那个国度是否腐朽到了足够征伐的地步,答案好像很明显,所以辽国在多年以来的东西方向开疆拓土后,开始了南侵,很多辽人都觉得这会是场摧枯拉朽的战斗,辽帝当然也这么觉得,他对自己一手推上顶点的帝国有信心,然而结局却好像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也是那个人,原来他不仅能写出让自己爱不释手的诗词和字帖,还能上马把辽国的野心打回北边。

    人世间的事情有时候真的很奇妙不是么?当那个人的生平以一种详细到或许他自己的记忆都没有这么完善的程度摆到辽帝的案头时,那夜御书房的灯火亮到了天明,一个年轻、强大的身影映在了有些疲惫的辽帝脑海里,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浮上了登基多年波澜不惊的心头,让辽帝有些欢喜--一个彷佛是应运而生的魏国的救星,一个足以被认真对待的敌人,一个...或许能让自己产生强烈的、真实的征服感觉的人。

    可他走得太快。

    快到辽帝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魏辽之间的局势,已经变成了辽国不得不改革,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和魏国正面厮杀的模样了。

    后悔么?后悔没有在那个人成长起来就倾尽国力南下,哪怕需要付出足够惨重的代价?

    也许是有的,但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意义了。

    改革的好处需要时间展现,弊端却足够魏国抓住机会来一场彻底的北伐,当初辽国骑兵是怎么打到魏国京城的,如今魏国的大军就好像要重新在上京重演一次那样的剧情。

    只是当时辽军被打退了,这次呢?

    面无表情陷入沉思的辽帝不知道走神了多久,直到连绵的咳嗽声将他的意识带回了这御书房。

    是左相,那个儿子在南京道战死,又被辽帝用来清洗朝堂,现在已经不再是贤相反而是辽廷贵族恨不得啖其肉寝其皮的恶人。

    “陛下,”左相的胸膛发出像是被用力拉扯的风箱一样的声音,“臣等认为,该迁都了。”

    迁都。

    这两个字在御书房如此光明正大地说出来,由帝国的左相如此堂而皇之地禀报给辽国的陛下,这一幕场景,刺痛了所有在场的人的眼睛。

    “理由。”辽帝说。

    他并没有愤怒,甚至没有表露出同意或者反对的态度,他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等待着这个陪伴他许多年,一直忠心的老臣的答复。

    “魏军火器犀利,前线被破,大定府数万残兵,很难将其挡下,”左相勉强站直身子,“上京城墙不高,兵力不多,旁边还有女真鬣狗虎视眈眈,效仿太祖旧事,暂避漠北,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太祖么?”辽帝轻轻点头,“太祖南下时带着旌旗十万,打下了万里江山,而如今,你们却要朕像丧家犬般逃往草原?让那些回鹘、阻卜看朕的笑话?”

    没有人敢回答这看似平静的询问。

    迁都...迁都?不就是逃么?前线已经完了,大定府拦不住魏军,女真人长驱直入,上京被围好像已经成了注定的事情,这里成为帝国的中心已经近百年,从来没有人--无论是魏人还是辽人,能威胁到这座城池,而如今,这些人居然要他放弃这个地方,逃回草原?

    不过看他们的脸色,的确是已经悲观到了极点,但凡有得选,谁愿意离开这里呢?这里是权力的中心,是百年来辽国收纳底蕴的地方,辽国的权贵们在这里生活了一代又一代,草原上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估计早就忘光了吧?回去放牧牛羊,追逐水草,可酷刑又有什么区别?

    他们舍不得,可他们想活命--事态原来已经到了这一步,这些辽国最上层的人已经开始觉得只有远离这里才能活下去,这一战打到现在辽国的战败在他们心中已经成为了事实,就算没有人愿意承认,但他们的话他们的行为都在展现着如今上京的人心。

    回想一下,好像魏国也在准备迁都?只不过他们是迁往北方,迁往沦陷的南京道--瞧瞧,多有勇气!直接将京城,将文武百官,将天子靖王摆到最危险的位置,他们难道不清楚一旦边境出问题辽国骑兵能用几个昼夜就奔袭到京城墙下?他们难道不清楚一旦京城被攻陷对整个帝国会形成多大的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