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有语言文字的,而这个文字一定是要有传承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你要有这个三世诸佛的清净传承,佛陀跟祖师的传承,才可以。
所以藕益大师说,你没有真实的见地,不得乱演偈颂,你不要在那边打坐,自己变现出一个语言文字出来。佛菩萨那种圣人的智慧,他是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文字的;我们从妄想流出文字,这个文字不能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所以我们在求的过程当中,你要注意你的传承,你依止的传承一定是历代的祖师,有修有证的这些法语,这样子才算是「求」。
不过看唯识的次第,它在追求真理的时候,它在通达位之前,偏重在从假入空;它偏重在破执这一部分,修无分别智破除心中的我相、法相的执取,破除心中的名言,他偏重在空这一部分。到了修习位以后,才从空出假,广学无量法门,看这个位次是这个次第。
我们看第四,修习位: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
这个修习位呢,他前面的叫见道位,这个时候菩萨安住在一个修道位。什么叫修道位呢,就是“如所见理,数数修习”。前面的菩萨是真实的见到真理,但是没有圆满,这个时候菩萨继续的「如」,如就是随顺他所见到的这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的真理,继续的“数数修习”,不断不断的把这个真实的道理,在心中不断的修习,「伏断遗障」,伏断这个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其相云何,我们看偈颂。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这个偈颂呢,我们分两部分:前面第一部分是讲他心识的自体;第二段是讲心识的作用:
一、就是这个修习位的菩萨,他那一念心识是安住在什么样的体性呢?“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这种智慧呢,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无得」,无所得。他没有这个能取,所取的这种执取;第二个「不思议」,妙用难测叫不思议;第三个「是出世间智」,这个智慧是无漏的,断除世间的有漏的法,它对烦恼障、业障、报障有断除的功能。它有这三种的力量,“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这个是讲他智慧的自体。
二、这种智慧有什么作用呢?“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他能够断舍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成就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它有这种作用。
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无分别智,离诸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
无分别智,这个地方的无分别智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它把心中这些名言的戏论,这些我相、法相都消失了,所以心中是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禅宗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境界出现。
“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这个妙用难测这句话是说,当然资粮位的菩萨,他也是发了菩提心,信解大乘佛法。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内心当中也很真实的想为众生,为佛教做一点事情。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心中很多的烦恼,很多的名言在障碍他;他心跟各式各样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一念心被心中的名言妄想遮障住了,就把精神体力都耗损掉了。所以他虽然有心想做事情,但是他的功能发挥不出来,烦恼障碍他的菩提心。
这个修道位的菩萨不是这个境界,他那个菩提心的力量,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时候,他那个心中粗的名言完全被消灭掉了。所以他做佛教事业的时候,那是妙用难测。
我讲一个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跟他的弟子结缘的一个因缘。
在《佛本生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旷野当中为诸比丘,还有优婆塞,优婆夷说法;那么佛陀说完以后大家听了很欢喜。阿难尊者就说,说佛陀,我们跟随你多年,听你的法都很欢喜,说我们是跟你结什么因缘,为什么我们做你的弟子,听你的佛法很欢喜呢?
佛陀说,我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做一个大国王,那个时候我的国家有几百万的人民,大家生活的很快乐。但是有一年发生了饥荒,就是这个稻米都歉收了,歉收了大家老百姓没饭吃了。国王就把自己的仓库打开来,慢慢的一天一天的大家省吃俭用,就提供给这些饥荒的老百姓吃。但是吃了三年,三年以后就把国王仓库的粮米就全部吃光了。吃光以后,这国王没办法了,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他很惭愧,身为一个国王没有德行,招感这个饥荒;他就把王位交给他弟弟,他就说我要离开这个国家,到荒野地方去找寻食物,愿意跟着我的就跟我来,你愿意留下就留下。全国几百万人口当中,有八万人就跟着国王离开这个国家,到荒野的地方去另外寻求生路。这个国王带了八万人,就一直走一直走,经过了沙漠,最后来到一个大海的旁边,实在是没办法了,大家饿的都是快死亡了。
到晚上的时候,这个国王就跑到海边去,他说现在跟我的八万人都快要死掉,我愿意以我的善业力,发愿我现在跳海自杀,死了以后马上变出一个大鱼,用这个鱼的血肉来滋养这八万多人。当然这个菩萨不是一个普通的菩萨,长时间的积功累德,心中有善业力。心中有福报力的人,那咒愿那还得了,他一咒愿以后,跳到大海去变成一个五百由旬的大鱼,这个大鱼长五百由旬。
第二天早上起来,大家看哎呀,这个海边沙滩躺着一个五百由旬的大鱼,大家就拿那个刀子来割它的肉,它这个肉吃完以后,第二天自然又出生出来。这样子慢慢慢慢,就把这八万多人的生命维持下去,直到饥荒过去为止。这八万人后来就做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出家的弟子,释迦牟尼佛过去是这样子跟弟子结缘的。
说是“无得不思议,世出世间智”,这个圣人的那一念心,他把心中我执、法执这个烦恼障消灭以后,行菩萨道的力量那是不可思议的,那没有心中的名言的障碍,经典上说是“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他心中所思惟的方向,就是那个道——道理。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不会被自己心中的我执、法执的名言障碍住,不会的,就是“妙用难测,名不可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他有这个断除世间这个惑业苦的力量。
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性无堪任,违于精细轻安之无漏法,名为“麤重”。令彼永灭,说之为“捨”。
这个时候,断除了心中的烦恼、所知二障,这叫粗重。因为这个烦恼、所知二障,它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时候,使令我们内心感到很多的负担,就像这个牛背负很多的东西一样,这叫粗重性。它没有堪任性,就是我们很想为众生、为佛教做事,但是我们呢内心当中背负着很深重的我相、法相的名言。那么这个时候呢,“舍二粗重故”,把这样的名言消失掉。这样的名言消失有什么好处呢?
捨烦恼障,便能证得“大般涅槃”。捨所知障,便能证得“大菩提智”。菩提涅槃,名为“二种转依果”也。
这个大般涅槃当然指的是一个断,就着断德来说、约着破恶来说,这个大般涅槃是约着断恶,这个是破我执的烦恼障所成就的。大菩提是约生善,当然这个生善是六波罗蜜的功德,但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所以这个菩提做代表,它这个是破除法执的所知障所成就的。
所以说是舍掉了烦恼、所知障,而证得了菩提、涅槃二转依果,是这个修习位菩萨他内心的一个成就。当然他之所以有这个成就,他有这样的妙用,主要依止的是“无得不思议”的这种智慧,无所得的智慧,才有这个作用的。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