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荒废在佛道当中积功累德的时间,所以他以大悲愿力,在三界里面得果报,继续的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而这个果报体,因为他不是业力了,所以他生命的长短能够自在的决定,叫变易生死。那么这个叫意生身——感于三种意生身。这个「意」就是愿力了,他有自己的愿力能够住世长、住世短,自己能够决定;“前后改转”。这个“前后改转”就是说,这个改转「改秽为净」,他能够在整个异熟果当中,使令恶法慢慢的减少,善法慢慢的增长,所以叫“前后改转”。这个是界外的不思议变易生死。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所以说这个分段生死是由有漏的业力和烦恼障的滋润而产生;这个变易生死,是由无漏的业力和所知障所产生。完全是心识的种子所招感的,没有离开心外的法。
“二取”——指烦恼、所知二障,俱有执着义故。叫二取。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七,我们看这个分段生死的缘由。
这个十二因缘,我们一般学习的是小乘的十二因缘,那是从业感缘起,讲三世两重因果;这个大乘的缘起是讲两世一重因果,就是两世而已,就是过去生和今生,这也是可以,或者今生和来生;我们以下是根据今生和来生。
从唯识的角度讲因缘果,这个分段生死的缘由:
第一个、无明:就是愚痴了,这是一个心所法。那么无明有两个:一个是异熟果愚,一个是真实义愚;这个是发业的烦恼,它能够发动有漏的业力。由这个业力呢,这个造作就产生了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了;福业就是善业,非福业是罪业,不动业是禅定了——四禅四空的禅定。但是这个业,在唯识学讲这个业支是种子,这种子。在这个地方…因为种子是累积的,是能引支,它能够引生下面的五支。
当我们在起无明而发动业行的时候,这个时候在我们的心识当中,产生了五支的种子,就是「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个识指的是第八识的种子,就是当来第八识的种子;你可能是一个人的第八识,或者是一个饿鬼道的第八识,有这样的未来的一种种子,有这样的名色,还有六根,还有它的触,还有它的受。这当然是一个果报法,但这个果报法是“八识中能生当来异熟果的种子”,它也是一种种子的功能,是名言种子。
就是说我们今天依止无明而造了一个业力,这个时候这个业力,它是一个招感人天的种子,这个时候你的一个诸天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存在了;如果你造了一个罪业,你三恶道的这个「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也存在了。这个地方就是讲这个因——分段生死的原因,就是“由诸业习气”,这个是讲到这个地方。
就是你依止烦恼所推动各式各样的业力,这个习气就是种子,你存在有各式各样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这个种子在了。然后呢,「二取习气俱」,就是你必须有爱取烦恼的滋润,有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的润生惑;就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还要生起爱取的烦恼。
在《大毗婆沙论》上说,阿阇世王,他的父亲是频婆娑罗王;阿阇世王为了要做国王,把他父亲给关起来,把他父亲活活的饿死。但是他父亲他今生当中护持三宝,护持释迦牟尼佛,他又拜目犍连尊者做师父,他积集很多的善业;所以临终的时候呢,「由诸业习气」,他的善业力现起了,这个时候超生到忉利天去。他的神识到忉利天的时候,当然先经过四天王天,这个时候频婆娑罗王的神识经过四天王天的时候,四天王天在吃饭;他是饿太久了,他被他的儿子饿死的,他看到这个四天王天在吃饭的时候,起了一个爱取烦恼,结果他投胎到四天王天去了,降一级了。
就是你临终的时候,你心中的爱取烦恼「二取习气俱」,这个是一个增上缘;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心中所发的愿,你不但要注意的业力,还要注意你临终你是生起什么样的爱取。
我们讲随念往生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是出自《大毗婆沙论》的一个重要根据。为什么临终的时候,你生起一个善的忆念会改变你的业力?就是爱取烦恼它对于名言种子有滋润的作用;这个名言种子经过爱取的滋润以后心变成有支,「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之位」。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种子,还不能得果报,一定是要临终动了爱取的烦恼的滋润,才变成有得果报的力量,所以这个地方是「能生支」。
从前面的名言种子,得到爱取的滋润以后的助缘,就变成果报了,就是生和死了;从「母胎的托生的刹那,乃至于未老死」,在三界受生,当然是在…或者在诸天,或者在人,或者在畜生道受生。然后由受生以后,苦果的衰变,乃至于死亡。这个是当来的所生支。
所以我们这个「生死由何难」,第一个“由诸业习气”,就是你一生当中所造的善恶业的业力;还有第二个,你心中对于法界的爱取,偏向哪一个。然后由爱取烦恼资助你的业力,使令你在三界当中前异熟既尽——前面的异熟果结束以后,又招感下一期的果报。就两个因缘:第一个业力的因缘,第二个愿力的因缘。
这个《念佛圆通章》说,“十方诸佛悯念众生,如母忆子”。说站在佛陀的心情上,佛陀的心情是像母亲忆念儿子一样,很想要跟儿子见面。但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佛陀有广大的威德力,他有千百亿,无量亿的应化身,但是我们没办法见到佛陀,而佛陀的心情很想见我们;但是为什么我们在法界当中流转,我们一直见不到佛陀?就是我们没有去忆念佛陀,我们没有想要见佛的希望。所以,在《念佛圆通章》当中说,我们想要跟佛陀见面,除了业力以外,你要经常忆佛念佛,你心中对佛的法界有一种希望,这个时候,两个才能够接触,才能够感应道交。而单方面的希望,佛陀希望见我们,我们不希望见佛陀,那不能见面,这不是单方面的。
说你今生跟这个人很好,两个同参道友,你们两个都不想到净土去,希望下辈子再见面,怎么办?有两个因缘:第一个、“由诸业习气”,你们两个要有共同的业力,要有做人的业力;他是五戒十善的业,你是杀盗淫妄的业,你到三恶道去了,你没办法见面,两个业要相等。第二个、“二取习气俱”,两个人有相同的希望,我希望见你,你也希望见我,欸,这样子就有希望,这样子在整个法界当中,你们两个就有见面的因缘;第一个业力的因缘,第二个爱取的因缘。
所以我们对于心中所发的愿要小心,你心中的希望对你的果报是增上缘,要注意你所发的每一个愿,要小心,就是这个意思。而不管是业力的因缘,不管是希望的因缘,都不离开一念心识。这个地方是解释「生死由何难」,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附表三十五页,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它下面写一个名言种子,它是怎么解释?
【师父答疑】:名言种子就是能够招感异熟果的,唯识学是这样定义的。就是你由烦恼造了业力以后,烦恼和业力的和合,这个叫名言种子;烦恼和业力是能引,能引生,这个名言种子是所引生。
【学员提问】:后面这个爱取的话是…就是单纯指这个烦恼而已?(师:爱取当然是烦恼了)就是说它是不是能也讲说是名言种子?
【师父答疑】:它是现行,这个爱取烦恼是现行,这是一个现行;前面那是一个种子位。但是这个润生惑是临终的那个现行,它不能约种子,要约现行。所以频婆娑罗王他本来应该投生在忉利天去的,但是因为他对于四天王天有强大的爱取,结果他在四天王得果报。当然,因为他业力强,他肯定在四天王当中,他的福报比别人好。他同样在四天王,但是他的业本来是忉利天的业,所以他在四天王天的受用跟别人一定不一样,因为他善业强。但善业强,为什么他在四天王天呢,因为你动了这个爱取了。
像那个文昌帝君,诸位有听过这个公案。文昌帝君他本来是修善的,他十七世都是在朝廷做官的。后来秦朝末年,他看到这个世间大乱,秦朝末年那个胡亥,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宰相,那搞的大家饥荒战乱,群雄逐鹿中原。他发了慈悲心他投胎了,做这个汉高祖刘邦的儿子,结果他因为政治斗争,被吕后杀死了。杀死以后起嗔心他发了邪愿,我来世一定要报仇;这是一个不好的愿力,结果他变成一个大蟒蛇,那个蛇那个是一个大福报的蛇;文昌帝君他十七世的善业,他只是一念的颠倒的愿力的因缘而变成畜生道了。
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造业之前,他的鳞片里面没有虫,他虽然是一个畜生道但是也是神通自在,变化自在,他没有畜生道的痛苦;书上说,他是神通变化,还是一个可乐的果报。因为善业招感可乐果报,他得这个畜生的果报,是因为一时的邪愿,但是这个果报就有障碍了,报障。他有这个果报体后来又起嗔心,他吸那个水,伤害很多人,伤害了三千多人,从此以后他的神通失掉了,他的鳞片也长出虫了,他有罪业了;后来他遇到释迦牟尼佛的加被开导那个嗔心化解了,他改变他的愿力了,这个时候才从蛇道里面解脱出来。
所以,业力会影响果报,还有你的愿力也会影响,如果你的愿力是想要到三恶道去,你一直有强烈的希望,你也会到三恶道去;所以这个地方是讲,得果报业力是亲因缘,我们心中的爱取是增上缘。
好,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