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报。一直到你遇到佛法,这个时候你心中才真实出现光明,你的生命才开始有变化,才真实的明白生命的真相,才发出离心,菩提心,再从这样的力量里面才解脱出来。所以这个三宝的力量非常重要。

    为什么三宝的住世对众生很重要?因为“依辗转力故”,一定有三宝的住世,众生才能够生起出离心,生起善心的;没有三宝的住世,大家这个辗转力,那大家在六根六尘境界造业,那都是有漏的业力。密勒日巴尊者没有遇到玛尔巴上师,他就算善根深厚,也不能够启发起来,缺乏辗转力;所以为什么我们住持正法的力量那么重要?就是这个地方。

    就是这一念心,它还要假借清净的因缘它才能够生起,清净的环境的造作;虽然这个人善根深厚,但是他没有在清净的环境的造作,他的善心还是不能生起。说是

    佛非水洗众生罪,亦非手拔有情苦;

    非将己德移于彼,唯为说法另解脱。

    佛陀出世,佛陀的大智慧看到每一个的心识各式各样的相貌,但是佛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什么行动都没有采取。佛陀没有用手把你的罪业拔除,也没有把功德放到你的心中。他是安排了很多很多的法,然后让你的心去接触这个法的操作的时候,欸,“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心中「信进念定慧」的善根,佛陀所散发出这些名言,就使令你的善根生起来。佛陀就是唯为说法令解脱,佛陀做这件重要的事情。

    没有遇到佛法我们很难解脱过去的等流性,一直沉沦下去了,惑业苦,这个苦又起惑、再造业、再受苦,那是一个流转门的境界了;没有遇到三宝的出世,谁也没办法,那个辗转力是向下的,不是向上的。所以讲「分别由何难」,那分别心识怎样生起的,就是这样生起的。

    所以唯识学讲万法唯识,它不讲这个心识是恒常住、不变异的;它没有说这个心识有自性,它也说这个心识由因缘生的,是这个意思,也是自性空、因缘有。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主任刚才讲到这个亲因缘,有讲到那个现行,亲因缘最主要是种子,(师:现行它是熏种子),那现行把它归类到哪里?

    【师父答疑】:现行当然它针对种子来说,它也是亲因缘,你怎么会有种子呢?那是现行——能熏嘛。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种子,唯识学强调种子,下一段会说到,就是主要是约种子,亲因缘主要是约种子。一切法生起的亲因缘是种子,而不是现行。

    【学员提问】:那现行把它归类到哪?

    【师父答疑】:种子和现行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了,只是说,种子是约着累积来说,现行是约着那一刹那。这个种子的势力是累积性的,把它加起来,你过去生拜了很多八十八佛,对不对,你每一个八十八佛都成就一种力量,那这个种子是一种累积性的功能;那你这个现行只是你那一刹那的那个现行,那是一个那一刹那的点状,那对于得果报来说,还是以种子为主。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末学是请教主任,就是说那个影像相分。影像相分主任讲说这是我们各人的那个自受用才能够受用这个…我们主要受用是这个影像相分(师:是的)。那我们这个影像相分,像主任讲,它本身没有了别性的,但是它如果没有了别性的话,它怎么能够自受用这个?

    【师父答疑】:它是个所缘嘛,(哦)。它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就是这个心识,第八识一动,第八识先变现一个境界出来,然后你前五识又取到你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的共业先变现一个人的根身,器界,然后每一个人去接触这个根身,器界,你又取到你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相分,都还是心识所变现,一个是自己的第八识,一个是自己的前六识。

    【学员提问】:这个就是说,本身这个相分,也是属于心识的一部分?

    【师父答疑】:它没有离开心识,它是心中的影像啊。所以心有一个能分别的见分,有所分别的相分;我们前面讲,识有四分,都是属于识,这四分都是识的部分,(嗯嗯)。能缘的见分,所缘的相分都是识,都是识,你没有离开识嘛。说镜子,我们讲镜子,你能够把镜子和镜子上面的影像拿开吗?(不能)。对啊,那影像也是镜子的一部分嘛,只是说镜子是能照,影像是所照的;但是你不能够说离开了镜子有影像,离开了镜子就没有影像了;你那个影像现在镜子上面,这两个是不二的嘛,那个影像没有离开镜子嘛。

    那当然,说我们今天一个本质相分,一个人站在那个地方,你用十个镜子去照:有些镜子比较光滑,它现出的影像漂亮;有些人镜子凹凸不平,这个同样影像,就显在镜子上面的影像就比较丑陋。

    那同样一个本质相分,映在十个镜子上,十个镜子影像不一样嘛。那就是影像相分,各人得到自己的影像相分;但是你中间就是一个人站在那个地方,这个就是本质相分。但是每一个人都是得到自己的影像嘛,但这个影像你不能说它离开镜子了,离开镜子就没有影像了,这懂吗,离开了镜子就没有影像了,这影像是映在镜子上面的。

    我们看下一段,己二(这是第二个问难)释生死由何难。这个地方讲三界的生死流转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是二乘的问难。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说一切法是心识所变现,而没有心外的境缘,什么因缘使令有情生起相续呢?前面的心和境的生起,它主要是讲点状的;这个地方是讲一种线状的,就生死是怎么相续的?这是一种比较线状的大方向的内涵了。二乘人一直认为说心外有法,说是这念心以外有生死流转,心外也有涅槃可得,所以它这个地方就是问难「生死由何难」。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个生死的流转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亲因缘。这个亲因缘就是“诸业习气”,就是我们所造的这个有漏和无漏业力的习气,这个习气当然是种子,这是生死的亲因缘。

    其次有一个增上缘,就是“二取习气俱”。这个「二取」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种子;为什么讲「取」呢?因为它们都有取着的意思,所以叫取,这个是增上缘。那么因缘果,产生那个果报呢,使令前面的异熟果报消失了,而引生下一期果报。所以生死的相续,是因为我们有业力的种子,还有烦恼、所知障的种子,这两个种子的因缘而产生的。这两个种子都没有离开心识。

    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就问了,它说为什么以种子当因缘,而不以现行呢?以业种子和二取的种子,而不以现行法来当因缘呢?《成唯识论》回答说,这当中有两个理由:

    一、因为现行法是刹那生灭的,它没有足够的力量得果报。种子势力是累积的,它势力强。它不但是你今生的造作,它还把你过去的造作加起来。所以种子它的势力是强大的,现行的势力是薄弱的。这是第一个。

    二、现行法是有间断的,而种子是无间断的。比如说我们前半生造了罪业,后半生虽然没有造作,也没有忏悔,虽然这个时候你后半生没有现行,但是你这个种子在,没有现行不表示你不招感果报。所以种子的功能是相续的,而现行是有间断的,不能用现行来感果。

    所以唯识学在招感果报,都是以种子:第一个是势力的强弱的问题,第二个是相续非相续的问题。

    这个地方讲生死的生起,第一个是有漏业和无漏业,这是亲因缘;第二个,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这是增上缘。这两种障碍的滋润,然后产生了前异熟的果报消失以后,又引生了下一期果报,就是因、缘、果。

    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生死的相续是心内的亲因缘和增上缘,不是心外的境界所产生的,这是总标。看别明,那么别明有两个:一个是分段生死,一个是变易生死。先看分段生死。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这个三界的分段生死,是有漏的善业和罪业,当然如果是善业,是人天果报;是罪业,是三恶道果报。但是总之就是有漏业,有漏业是亲因缘,“由诸业习气”。那么“二取习气俱”呢,就是烦恼障,这个烦恼障主要是爱取烦恼,临命终的时候要动爱取烦恼当助缘,就招感六道的粗的异熟果。这是第一个分段生死的生起因缘,那么界外的变易生死呢:

    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熟果,前后改转。

    如果是变易生死,这个不思议变易生死,这个不思议什么叫不思议呢?「妙用难测」。就是这个界外的这个菩萨的不思议变易生死,有种种的神通变化,这种变易生死是怎么产生的呢?是由无漏的戒定慧业力,当然这个戒定慧的业是有分别的,心中有分别心,还是有分别心,但是他是无漏的业力了,他这个分别心是法执产生的。“所知障种以为助缘”,这个所知障就是一种大悲的愿力,不是爱取的烦恼,是大悲的愿力。

    我们解释一下,就是说,这个不定性的二乘,还有界外的菩萨;这种界外的这种二乘人和菩萨,他们唯恐入了无余依涅槃以后废修佛道,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