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21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34面,二、结示辗转而生。
这一科是说明这个「分别由何难」。说我们这一念的分别心,有善心和恶心的相貌;这个善心、恶心的相貌是怎么出现的呢?这一念分别心是怎么出现呢?这当中,天亲菩萨是分成两个因缘来解释:
第一个因缘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有这个四种因缘: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你过去的这个数数的造业,所熏习的一种善恶的功能,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你这个心识的相貌出现了。就是你过去在三宝的境界很努力的栽培很多很多的善根,你今生遇到三宝的境界,又具足了这样的善根。这是由过去的业力的熏习而成就。
其次,就是“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你今生的造作,对这个心识又会有变化。今生的造作是怎么个变化法呢,我们先看这个讲表;这当中,当然今生的造作就跟所缘境有关系了,就是这个相分。先看这个相分。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二)、结示辗转而生
相分有二。相分就是心的所缘,「所缘为义」。我们这一念心当然不能在外境造作,是在自己心中的相分;这个相分有两个:一个是本质相分,第二个是影像相分。
一、本质相分:就是第八识的相分它生起的因缘是「赖耶所生之实种法」,阿赖耶识的种子所变现的,它不是一个龟毛兔角,它是有各式各样的种子变现的各式各样的相分。你有五戒十善的业力,就是出现人的依正二报;你有杀盗淫妄的罪业,就变现三恶道的依正二报。这当中的种类有根身和器世间的差别:根身就是正报的五根身,这个器世间就是依报的环境,这个就是一个本质相分。但是这个本质相分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能攀缘的,那是这一期众生的共业所感的一个根身器界。
二、影像相分:我们每一个人真实受用的是各人的影像相分,是一个亲的所缘缘。这个影像相分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看八识的影像,先看前五识,前五识的影像相分是“托第八识的相分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它是以这个第八识所变现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然后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再出现。
《维摩诘经》上说,这个诸天在吃饭的时候,「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说这个忉利天是欲界天人要吃饭。吃饭时候他一桌不是坐一个人,坐了十几个人;当然这个桌上的饭菜,是他们过去都修了五戒十善的业所感,所以「譬如诸天,共宝器食」,他们在这个地方吃饭。
但「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每一个人看的饭的颜色,菜的颜色,不一样。说你造五戒十善,我也造五戒十善,但是每一个人在造业的那种力量不一样,所以得果报的时候呢,他看到这个饭色特别的美妙,你看的饭色比较平淡。就是说呢,这个前五识所取的色声香味触,它的颜色、它的声音、它的触觉,都是“自于识上,变相而缘”。你自己有什么样的业力,你出现在前五识的色声香味触的影像相分就不一样,这第一点。
第二个,看第六意识的所缘,第六意识的影像相分是“托法尘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前五识的这个影像它落谢到第六意识的时候,第六意识再安立很多的名言,哦,这个时候又有变化了。
有些人厚道一点,他能够随缘尽分,虽然他过去的业力薄,但是他安立好的名言,他还是快乐,他觉得知足常乐;虽然他过去的善业不是很强,他前五识传给他的信息,这个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不是一个精妙的境界,但是他第六意识安立的名言是一个好的名言,他第六意识的感受还是乐受的。当然相反的,有些人前五识的善业强,前五识给第六意识的信息是美妙的,但是你太过于刻薄,太斤斤计较了,第六意识安立这个不好的名言,也会使令你痛苦。
所以第六意识他是托法尘为本质,以这样的基础之上,“自于识上,变相而缘”,产生很多的名言来分别它,当然这个境界也会有变化。
第七意识的所缘是托第八识的见分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它去攀缘第八识的见分,然后这当中产生我相、法相出来。所以我们真实在心中所缘是各人的影像相分,跟业力有关,跟分别心有关。
那么这样子我们就可以看这个识变的理论,万法唯识的理论。
这个心识的变现,第一个第八识变现的根身、器界,变现这个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这个第八识在变现这个法的时候,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刚开始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我们是一个五戒十善的业力,所以我们这一期的十八界呢是人的六识,是人的六根,依止人的六根去攀缘人的六尘境界。刚开始是这样,到这个地方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当我们开始在这个境界一活动,就是“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时候我们前六识去依止六根又去攀缘六尘的时候,从本质相分,又变成影像相分,那这个时候有很多很多的差别情况出现了。所以总之是“自变自缘”,自己变现了影像,然后在自己的影像当中去攀缘分别,就产生了很多的分别心出来了,这个分别心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回归到讲义来。就是说,“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地方解释「分别由何难」,就是我们这一念善恶的分别心是怎么产生的呢?
第一个由业力的因缘产生,
第二个由于今生的造作产生。
一个是过去的业力,一个是今生的造作。
这个唯识学讲万法唯识,跟外道的唯心论不一样:外道的唯心思想,外道讲那个心是独立自主体性的,跟外境完全没关系。就是心决定了一切法,但是法不能决定心。唯识学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心变现了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又会影响到你的心。“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变现了六根、六尘、六识,一个心法,一个色法,然后呢,这个境界对你的心又产生另一层影响。所以唯识学讲一切法因缘生就是,心变现了境界,但这个境界又影响你的心;然后你这个心又创造另一层的境界,这个境界又影响到你的心…它就是一种辗转的等流性。
所以佛法的唯识的理论跟外道的唯心论,不完全一样。外道的唯心,它那个心是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不能随因缘变化的;不管什么境界跟这个心接触,这个心永远是这样子的,它有主宰性,有独立体性的。唯识学不是这个意思,唯识学说是“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这个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境界也会影响到你的心识。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个心的生起,说这个人,犯罪心理学,这个人他为什么会生起善心呢,这当中有因缘;这个人他为什么会生起恶心,也是有因缘。
你看这个《密勒日巴尊者传》,密勒日巴尊者,当然最后是个大成就;但他不是从大成就开始修,他是一个凡位的心开始修行。他刚开始的时候,他的姑丈跟他的姑姑把他的家产夺走了,把他和他母亲给赶出去了,他母亲起嗔心,就叫那个密勒日巴尊者,你一定要去学那个咒术,学雹术,来害死他的姑丈姑母。一开始这个密勒日巴尊者在他的母亲的这种鼓励之下,这种境缘的刺激之下,“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当然他过去也有这个嗔心的种子,然后“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他过去阿赖耶识当中曾经有留下嗔心的种子,还没有断除;然后他母亲再给他鼓励,赞叹嗔心的功德,你一定要这样子做,才对我有孝顺。
好,“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他在这样的境缘刺激之下,他去拜了很多的师父学雹术,害死很多人;那他的嗔心怎么生起的呢,就是这样生起的。后来他遇到玛尔巴上师,他的心又有变化了,他开始忏悔,开始修佛法,然后从杂染的嗔心里面慢慢的调伏,变成清净光明,具足功德的心。
这个功德的心又是怎么生起呢?“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他过去曾经有嗔心,但是他过去可也曾经栽培了善根,停留在阿赖耶识当中;然后玛尔巴上师的大善巧引导他,很多的法门的刺激引导,再把这个善心“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他有很多的法的力量,观想的力量,持咒的力量,再把这个善心启发起来,就成就一个大成就者。
所以「分别由何难」,密勒日巴尊者的嗔心是怎么生起的?就是这样生起的;密勒日巴尊者的善心是怎样生起的?也是这样生起的。两种因缘:过去的业力的栽培,还有今生的环境的影响。
一个有情众生在三界流转,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看这个等流习性;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我们没有办法解脱过去的业力。为什么呢?从这句话讲的很可怕,你看天亲菩萨讲这句话多可怕,“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这件事情就很重要。
我们过去的业力,都是杂染的业力,所以我们变现是一个杂染的果报,三界的果报都是引诱你堕落的;然后你这念心接触这个果报,就继续的堕落,“依辗转力故,彼彼分别生”,你继续在这个五欲的境界继续的造作,又继续的堕落。因为你过去是杂染的业力,当然变现是一个有漏的果报,不像极乐世界的果报,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我们现前的果报,都是生起你贪嗔痴的烦恼。
所以我们在这样强大的等流性——烦恼、造业、成就有漏的果报;针对有漏的果报再起烦恼、再造业、再成就有漏的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