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的所缘境和第七意识的明了性,是所思虑,但不是所依托。为什么说所思虑呢?因为第七意识的确在这个我相的境界去思虑了,但是因为我的相貌是…它不是一个存在的法,它不是有法,它是你捏造出来的;因为真实的依他起的法,是一个第八识的明了性,是刹那刹那生灭的;这个我相是一个龟毛兔角,所以它不能当所依托,因为它不是有法。所以第七意识的了别性去攀缘我相的时候,是所思虑,但不是所依托。
第二个情况就是「所托非所虑」,它是所依托,但不是所思虑。比如说我们讲镜子现出影像,这个影像跟镜子的关系是一个依托的关系,影像依托镜子而显现,但是这个镜子对影像没有了别的功能,没有思虑的功能。所以它是所依托,但是非所思虑。这样子都不能够成所缘缘,所缘缘的情况就是,它跟能缘的心要是所思虑,而且要是所依托;它是一个存在的法,它是一个可思虑的法。
这当中有两个体性,一个是亲的所缘缘,一个是疏的所缘缘。
这个亲的所缘缘叫做影像相分,它是一个相分,所缘就是相分;疏的所缘缘是本质相分。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本质相分是众生的共业所感,这个影像相分是个人的别业所感,个人的别业。
我们讲说,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时候,他拿着莲花来接引我们。阿弥陀佛手上拿的莲花是一个本质相分,以阿弥陀佛的心情,他一定是拿最好的莲花,拿金刚台的莲花,拿金莲花来;但是有些人看到的莲花,不是金莲花。为什么呢,就是这个本质境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攀缘到,我们的心识跟本质境接触的时候,我们自己变现自己心中的影像了;因为你的福报不够,你的功力不够,所以你看到的不是金莲花,是比较差的莲花;每一个人去缘这个莲花的时候,每一个人在心中现出的所缘缘,那是各式各样的。
所以这个本质的相分是我们攀缘不到的,那是对我们比较疏的所缘缘,是众生的共业所感;我们每一个人受用的是自己心中的影像相分,叫做亲的所缘缘,那是各人的别业所感。比如说我们看教室这个花,这个花它本身有它的本质相分,这个是众生的共业所感;但是我们今天有二十几个人去取花的相貌,我们取到自己这一部分的影像,你看到的是你这一部分的影像,他看到是他的影像。那每一个人福报不同,看到花的影像就会有差别了;所以这个所缘缘就是,它表现在每一个人心中有差别的。这个就是第二个,你心中要有一些种子,还要一些所缘缘的力量。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这个等无间缘,就是八识的心王和心所,它有「前聚」——就是前一组的心王心所,它对于后一组的心王心所,它能够「自类无间,等而开导」。这个无间,就是没有间断;这个开导这句话怎么说呢,前一类的心王能够开导后面的心王。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识,它是一个刹那刹那生灭的,但是你这个心念要生起,就是前一念的灭,第二念才能够生起,如果前一念不灭,第二念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心识的消灭对第二念的生起,有开导的作用。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去看病;看病的时候啊,当然医生只有一个,病人有十几个,大家排队了;这个座位,这个病人的座位只有一个,一号的人看完了以后,这个位子空出来,第二号才能够坐上去这个座位上;所以第一个人离开这个座位,把位子空出来,才使令第二个人能够看到这个病,才能坐到这个座位上去;所以第一个人的离开,对第二个人有开导的作用。那第二人再离开以后,第三个人再坐到这个座位,编号第三的再坐到这个座位上去;所以第二号的离开对第三号的出现,有开导的作用。就是前一念灭,下一念才能够生;如果前一念不灭,下一念不能生。
你看我们历史上有一个金碧峰禅师,金碧峰禅师他临命终的时候,他死亡时间到来的时候,阎罗王派了小鬼去抓他;但是他在佛堂当中入三三昧——观「空、无相、无作」的时候,这个小鬼抓不到他了。因为他没有等无间缘,他没有生起三界的念头,他心中所缘的境界是一种圣境,那「空、无相、无作」那是一个圣境。这个时候小鬼没办法了,就问那个土地公,土地公说,你一定要去他的佛堂当中,去敲他那个供佛的杯子,你一敲它的时候,他才能够从三三昧里面出来,你才能够抓的到他。果然小鬼到那个佛堂去敲杯子,这个杯子的声音一出现以后,破坏他的正念了;这个时候他从三三昧的境界出来,又回到凡夫的境界,一下子就抓到了。
好,这个时候我们来探讨:从他的心识当中「分别由何难」,他这一念生起三界凡念的这个念头是怎么生起的?他一定是前一念要灭,如果他一直保存在三三昧的境界,他那个三界的分别心不能生起;所以你对前一念要先消灭,下一念才能生起。所以,前一念的消失,对下一念来说有这个「自类无间,等而开导」的作用。所以前一念灭,才使令下一念生起。所以前一念的灭,是它的等无间缘,这也是一个因缘。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这个增上缘,就是除了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以外的都叫增上缘;这个增上怎么说呢,就是说它是一个存在的法,这个法有一种殊胜的势力。什么殊胜势力呢,它对其他的法能够随顺,或者是障碍;它对这个法本身有随顺是力量,或者是障碍的力量。虽然前面的三缘都有增上的作用,但是这个第四是「除彼取余」,就是前面三个以外的安立做增上缘,来显示诸缘的差别相貌。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净土法门;我们今天要产生一个净土的心识,就是你往生到极乐世界,那个身心世界清净庄严的心识。你要成就极乐果报体那个心识,当然主要的因缘是信愿持名,你对阿弥陀佛的那种功德的境界,生起强大的信心,相信弥陀的功德是无所不在,他一定能够救拔你,生起一个希望成就的愿力,然后执持名号,这个是往生的亲因缘。但是这当中有增上缘,就是你要成就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是寂静的,在这个寂静的力量的资助之下,对于你生起信愿持名有帮助的作用;如果反过来,我们虽然念佛,但是我们造罪业,这个罪业的相貌是扰动的,这个时候对你生起信愿持名是障碍。
所以说,这个业本身不是成就这个心识的主要因缘,但是它却是一个资助的因缘;它对你这个业有资助性,或障碍性,这个叫增上缘。它这个业本身跟你这个心识不是直接,但是它是一个次要的因素。所以印光大师强调,我们虽然信愿持名,但是你还得要深信业果,断恶修善;因为这个业——善业和罪业,对你成就净土的心识的功德,它是一个增上缘;它不是亲因缘,但是它是增上缘。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就是「分别由何难」,就是这个人他为什么生起一个人的心识,他生起一个蛇的心识,他生起一个猪的心识,一个天人的心识,一个极乐世界的心识?就是你有这个种子,你过去有业性的造作,熏习这个种子。然后你临终的时候一定是有一些所缘的境界;如果你是做一个人,你一定看到了父母亲的因缘,你一定在临命终有看到一个中阴身的所缘缘。然后,等无间缘,你一定是有这个前念的消失。你一定是前一个果报的心念消失了以后,然后你下一个念头的生起。还有一些其他的增上缘,你相对的业力的资助。然后就创造了你这一期生命的心识,分别由何难就是这样子产生的。“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这个心法的生起就四种因缘。
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主任讲到我们心中不能缘到心外的境界。(是的)那这个心外的境界是?
【师父答疑】:什么叫心外的境界?就是说,比如说我跟你来说,你的境界对我来说是心外的境界,我缘不到你的境界。但对我来说,心外无法,对我来说,一切法都在我的心中;我缘到的佛,是我心中的佛,我缘到的境界都是我心中的影像,因为我不能缘心外的境界。我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我一定要先在我自己的心中显出影像,我才能够去分别。
但是我们两个相对来说,你的法对我来说是心外有法,就是心外的法,这懂吗?你的法界,对我来说是心外的东西,那是各各不相知。你的法界是遍满,我的法界也是遍满,但是又各各不相知;你的阿赖耶识遍满,我的阿赖耶识也遍满,但是你在你的阿赖耶识活动,我在我的阿赖耶识活动,但是我们两个却没办法交集。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
【学员提问】:主任那就是说,那共业,共业是指…
【师父答疑】:共业当然就是说,比如说我们都是人,我们看到水,我们每一个人看到都是水,这是共业了,这是本质相分。但是每一个人跟水接触的时候,那又有各式各样的相貌。就是我们的本质相分是水;但是饿鬼道看到的水是火,那对他是折损的,那他的共业跟我们不一样。
共业就是说,大家的共同业力所招感的,所以水是本质相分。但是我们每一个人跟水接触的时候,那又有不同的影像出现,那就是个人的影像相分,那么我们真实受用的是各人的影像相分。我不能受用你心中的水,你也不能去受用我心中影像的水,不可以,所以心外是无法的。
现在我们是讨论,心识怎么生起的?就是有四种因缘。当然主要的是过去的业力,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力,就使令你出现一个人的心识,是这样子的,主要的是过去业力的熏习。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