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2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是心中的影像,我们只能够在心中的影像去活动,离开了这一念心我们不能活动,没有心外的我相、法相可得。所以我们在待人处事,很强调一个观念就是:

    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

    就是说,事情的成败的定义,就是你尽心尽力了,你无怨无悔了,这件事情我已经尽我最大力量了,我再做第二次,也是这样子而已,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你是成功了;至于这件事情的结果怎么样,那是一种众生的共业。但是你曾经用你最大的善意,去对这个境界造作了,对你来说这是一个功德相貌了,你留在你心中的一个痕迹是一个功德的力量。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是从八识的自证分,变现了能分别的一个明了性,这明了性当然是有异熟性、思量性和了境性;这当中异熟、思量、了境在谁的境界造业呢,在你心中的影像中造业。所以“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所以一切的心外的我相,法相是不可得的,这句话是把外境把它会归到我们现前一念心识去了,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看下一科,

    戊二、广释外难(分三:己一、释分别由何难。己二、释生死由何难。己三、释违经三性难。今初。)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前面的这一科是说明外境是怎么有的,说我们这个境界是怎么有的,哦境界是心所现。这个时候就问了,心所现,那么心又是怎么有的,这个进一步问了;说上帝创造万法,这上帝怎么有呢?就是“若唯有识”,一切万法是心识所变现,没有心外的境界,那么这个心中的分别是怎么产生的?没有外境的刺激,你说你这念心变现万法,那怎么会有这念分别心呢?外道就紧接着又提出更深的问难,说心识变现万法,那心识怎么有的。“由何而生种种分别”,你是什么因缘生起这样的种种的差别心识呢,请你做一个解释。看天亲菩萨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两段来说明:第一个、先解释四缘引生,四种因缘;我们这一念心由四种因缘引生。第二个、解释辗转而生。先看第一个偈颂,我们先做一个消文。

    “由一切种识”。一切种识当然是指的第八识里面的一些种子,或者是善业的种子,或者是恶业的种子;这个第八识里面的种子“如是如是变”。先解释这个「变」,变就是由生位转成熟位;这个生位就是种子位,转成这个成熟的现行位,就是变。就是由这个第八识里面善恶业的种子,生起的一种变现,由种子变现成现行。

    这个变现的情况是有种种的差别情况,所以讲「如是如是」,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有些人造了善业,有些人造了罪业,有些人造的善业当中又夹杂着罪业,有些人造罪业的当下又夹杂着善业;所以它这个业性是差别的,所以变现这个心识的时候也是有「如是如是」的差别情况,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情况,所以讲“如是如是变”。而这些变现的情况呢,是从第八识的种子变现的,就是由过去的业种子,过去的业力的因缘。就是我们这个现前这一念心识的相貌,第一个因缘就是由过去的业力。

    其次呢,“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二个因缘就是辗转力。这个辗转力指的是你今生前七识的一种现行的互相资助;今生的这个前七转识现行的一种相互资助力,叫辗转力。就是你过去生的业种子变现一个人的果报,你再用这一期的人的前七转识的现行,再互相的造作,所以使令“彼彼分别生”,就是很多很多的差别心识就从这个地方生起来了。为什么这个人他有各式各样的善心,有各式各样的恶心,就是“以展转力故”,就是前七转识的相互造作。

    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这一念分别心怎么有呢?有两个因缘:第一个、过去的业力;你造了五戒十善的业力,出现了一个人的心识。第二个、今生的造作;那么你再依止这个人的心识呢,“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过去的业力是一个因缘,还有你今生的造作,你今生是怎么造作的,你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作,或是在五欲的境界造作,这当中你的心识也会有变化。一个是过去的串习,一个是今生的栽培,这两个因缘会影响到你这一念心识的相貌,这个是大意的解释。

    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

    这个在问难当中第一个,就是心识变现了万法,那么心识是谁来变现它呢,谁来影响它呢?这当中有两个影响的力量。第一个,

    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薰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

    就是我们过去世,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无量劫来含藏了前七转识的这些所造作的一些善恶的种子,这些种子不断的熏习生长,乃至于成熟,而变现这一期的心识的相貌。

    就是说,我们现在这一念心,我们就讲第六意识,主要第六意识;就是有些人的第六意识,过去生在三宝的境界造了很多的业,造了很多的善业,哦,你留下了很多的善根,信进念定慧的善根;所以你今生看到三宝还是有欢喜心,愿意在三宝的境界里面,继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但是你可也曾经在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很多的业性,哦,留下了很多的贪嗔痴烦恼的种子;所以今生得果报的时候,你这念心识虽然在三宝的境界里面造业,但是偶尔也起一些贪嗔痴的烦恼。

    所以说呢,“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而这些…你这一念心当中的善根和烦恼,都不是上帝给你的,也不是自然而生的,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你过去生怎么去栽培你这一念心,你今天就要承担你过去所造的一个相貌;你今生贪烦恼重,嗔烦恼重,高慢心重,完全是你过去生的造业熏习而成就的。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这个心识的生起,是由过去的业力的因缘,这第一个,我们去继承了过去的业力。其次

    又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

    你今天一方面传承了你过去的心识的相貌,你又继续依止这个心识再继续造业;这个前七转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夹带了前五识,你可能在三宝里面继续造作,善根不断的增长;你也可能放纵你自己在五欲的境界里面造作,增长你的烦恼。所以由前七识的互相的资助,彼彼善恶的心念,就便得生起,就是你今生的栽培也会影响到你心识的相貌。

    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不必说我这一念心一定有一个心外的境界的刺激,才有分别心,不必;由业力的种子和你今生的造作就够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看附表第十六。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一)总标四缘引生

    这个地方讲到「分别由何难」,就是我们这念心法生起的因缘。这当中我们先解释第一个因缘,就是“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讲到这个四缘引生的因缘。这个心识的生起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亲因缘,第二个、所缘缘,

    第三个、等无间缘,第四个、增上缘。

    先看第一个,亲因缘。什么叫亲因缘呢?

    一、亲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这个亲因缘它必须是一个有为法,就是它有造作因缘的,它不是自然而生的;就是你可能是在三宝的境界造作了,或者是在五欲的境界造业了。这个时候呢,它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它有什么力量呢,能够「亲办自果」——它能够成就自类的果报,它有这种功能,能够亲办自果,而这样的一种功能我们叫亲因缘。就是说,你曾经经过一种造业,当然造业主要是心的活动。心识的活动以后,产生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呢,能够招感当来的果报。

    这个当中的体性有两个,一个是种子,一个是现行。它意思就是说,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所以这两个都是因缘。种子对望了现行,它是一个亲因缘;现行它又熏种子,所以现行对望种子,它也是亲因缘。不过这个地方呢,我们主要是指种子,亲因缘主要是种子,下一段会说明,不约现行,约这个累积的作用;因为现行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在招感的这方面,唯识学讲这个招感性是约着累积,你把全部的功能累积起来,而不约当下那一刹那的现行。所以这个亲因缘主要是讲种子,这第一个。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有种子,还必须有一些所缘的境界。这个所缘境界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是「谓若有法」,它必须是一个存在的法,不是一个龟毛兔角;就是说,这个所缘境界它必须一个能够见闻觉知的一个存在的法。

    第二个「是相已带」,这个法,它必须要现出它的相貌;现出它的相貌就是说呢,它不是在种子位,它是一个现行位。它是一个有为法,但是在种子位,那就不能攀缘了,它必须是夹带现出它的相貌。

    第三个「心或相应所虑所托」,这是总结前面两段,有为法和夹带相貌;就是说,它是心王、心所的一个所虑和所托,它是它的一个思虑——所思虑的对象,和所依托的对象,才能够当所缘缘。

    这个所虑所托,我们可以做一个拣别:

    在《成唯识论》上说,说有些境界的因缘是「所虑非所托」,它是所思虑,但是非所依托。比如说这个「我」的相貌,说我们这个第七意识的明了性,去攀缘这个「我相」的时候,它这个「我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