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2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1面。丁二、广明所变唯识。
在本论当中的一个宗旨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说是宇宙间的万法,不管是杂染法,也不管是清净法,唯独是我们这一念心识所变现。离开了这一念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天亲菩萨在发明万法唯识的时候,他主要是分两部分:
前面的一科是广明三能变相,是约着能变现的心识来说明它的相貌,讲到能变现的心识有异熟、思量、了境,三种的功能;这一段是约着所变现的万法,来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前面是约心,这个是约法。所以广明所变唯识,说明所变现的万法的情况。
丁二、广明所变唯识(分二:戊一、正明所变。戊二、广释外难 今初。)
这当中分两科:第一科先说明所变现万法的相貌,第二科再广泛的解释二乘和外道的问难。看第一科,正明所变。
戊一、正明所变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说我们怎么知道心识所变现的万法,所谓的我相、法相,它不是离开了心识而别有它的自体;那么由于这样的缘故,一切唯有心识?这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情,我们眼睛看到了色法,各式各样的青黄赤白的色法;我们耳朵听到了声音,很多的声音;我们总是认为这些色法、声音,都是真实有的,我们凡夫都是心外求法。
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外境是心所变现的呢?前面发明心识的相貌,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个外境是这些心识变现出来的呢,怎么知道呢?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难。看天亲菩萨的回答: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这以下正式说明这一些法是怎么变现出来的。说是「是诸识」,这个诸识是指的八识的一个自证分,这个自证分呢转变,这个转变就是依体起用叫转变。这意思就是说,八识的自证分这个微细的明了心识,它生起活动的时候,它一动就生起一个了别的作用;这个了别作用就是转变,从自体而转成一种了别的作用。
这个时候,它会产生两个内涵:第一个是分别,第二个是所分别。这个能分别的就是我们讲的见分,八识的见分它有异熟、思量和了境的功能,这个就是能分别;其次,这个自证分还会产生一个所分别,就是它的一个相分,它的所缘的境界,各式各样的境界,有杂染的境界,有清净的境界。能分别的见分和所分别的相分,都是从诸识转变出来的;就是从八识的自体分一动以后呢,就产生了分别,所分别,而这个万法就是所谓的所分别。那么这段是发明正义,下一段是结示唯识。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由此义故,彼心外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所以建立了万法唯识的道理。为什么说万法唯识呢,因为“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一切法就是这样出现的;就是能分别的、所分别的,唯是一念的心识,都是一念心识所变现。看藕祖的注解。
此正明所变唯识,而决无实我实法也。
这段是说明,万法是心识所变现的,离开心识,没有真实的我相,法相可得。这一段我们再往下看,前一段是总标,第二段是别释。别释呢,藕益大师也是分两段,先解释“是诸识转变”。
“是诸识”者——指前所明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也。
“转变”者——诸心心所之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
就是诸识,指的八识的心王、心所的一个自证分,或者叫自体分,这个是一个识的内在的自体。这个自体当然它会活动,它一活动的时候,依体起用,我们叫「转变」,就是「诸心心所的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它就能够现出如幻如梦的见分和相分。
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所分别。
这个就是所谓的一切法的生起,就是由八识的活动而现出的能分别和所分别。这一段是解释「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这以下解释「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离此见相二分,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是故一切无不唯识。
就是说,其实这宇宙一切的万法,除了能分别的明了性和所分别的境界以外,就没有少法可得。而不管能分别的心识和所分别的境界,唯是一心所变现的。
藕益大师把这个心识变现万法,分成五位百法来说明:
「谓心王有八,即自体唯识」,心识的一个自体。
「心所有五十一,即相应唯识」,跟这个心王一起活动的,跟心王一起相应的去了别境界的叫心所。这两个都是属于能分别,能分别识。
「色法十一,即所变影像唯识」,就是心中所变的一个影像,它变成一个杂染的影像,或是清净的影像。
「不相应行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识」,这个是说明这些差别的状况,这些影像有各式各样的一些专有名词。
这两个都是所分别;前面四个都是属于唯识相。不管能分别,所分别,都是约着它的作用来安立的。
「无为有六,即实性唯识」,这个是唯识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那是离一切相,离一切杂染相,离一切清净相,是一个心识的自性。
这一段就是把这一切染净的外境,把它会归到一念心识,就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就是这一切的外境,事实上是一念心识所变现的影像,如此而已,它没有离开你这一念心;你在你心中的影像造业,不是在心外的境界造业,你真实造的业是在心中的影像造业。
过去在台中有一个居士,他说他供养蒲里一个道场盖大殿,供养很多钱,结果九二一大地震以后,他所供养的大殿完全被破坏了,他感到很沮丧,他觉得他的功德完全消灭了,事实上他这个知见是错误的。就是说,功德的成就是在他当时的那一念善心缘三宝境界的当下就成就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就是他那个…当然能够造业的主要是第六意识,他第六意识的自证分一活动的时候,现出了一个能分别的见分,他当时是一个布施的心情,善心;而所分别是一个三宝的大殿的境界;那么他能分别的心在所分别的境界造业的时候,他的功德已经念念成就了。
虽然事后这个大殿破坏了,那是众生的共业,跟他的功德是完全没有损伤的。那么他后来功德为什么有损呢?是因为他的后悔,他因为起了邪见,他以为他大殿被破坏了,他后悔他不应该这样做,结果折损了他的功德,是悔心的因故而折损功德。
我们可以从宗大师的布施波罗蜜的开示来看,宗喀巴大师说,佛陀无量劫来所布施的这些塔庙,到现在来看全部破坏了;释迦牟尼佛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所盖的塔庙,现在没有一个存在了,但是释迦牟尼佛的布施波罗蜜还是圆满的。就是每一个人在心中造业的时候,他自己已经承当那种功德了,他自己承当那个功德;那么至于外境的境界,那是众生的共业。
你在你的境界造业,你成就这个功德;你在这个境界造善业,成就善的功德;造恶业,成就恶业的功德;这个外境跟你的业是没关系的。我们不能够在外境上造业的啊,我们所造的业都是心中现出那个影像,在心中的影像造业。
佛法讲这个业的时候,跟一般我们凡夫的知见不完全一样;我们凡夫讲这个业,在判定业的时候很重视结果,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以成败来判断这个人的业的成败;佛法对业的探讨是强调他的过程,不强调结果,他的因地发心。
比如说,我们今天拿一杯开水,你今天是以浪费的心、轻慢的心把这开水随便倒掉,这是一个过失了。因为这个开水在你心中是现出一个开水的影像,是一个资粮,它是一个资具;然后你能分别的心是一种轻慢的心,这个时候心境和合,留在你心中的是一个罪业的种子,力量是一个罪业的种子。
反过来,如果说我们今天也是同样把这杯水倒掉,但是我们那个时候是先咒愿,「愿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是食众鬼神,悉皆获饱满」。我们这个时候,也想把这个水倒掉,但是我们这个时候,心中所生的能分别的心是一种布施的善意,这个时候这个水倒出去,是一种功德相貌,它又不完全一样了;这个时候对你的生命,它所招感的是一个可乐的果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没有心外的境界,你都是你心中的境界里面造业,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心中的境界造业;所以没有心外的实我、实法,没有。这些境像都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能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境界,都在你的心中活动。这个地方是正明所变唯识。
这点在我们待人处事很重要,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心中的境界造业。比如说,我们今天人跟人相处,别人以非礼的方式来伤害我,如果我们今天是没有学过唯识,我们一定是,你伤害我我也伤害你;但是我们应该是这样子思惟,就是说他伤害你啊,其实他不是伤害你,他是伤害他心中的影像,他在他心中造了罪业,他那个烦恼是在自己心中起活动的,他不能离开他的心造业,不可以,就是其实他伤害了他自己。
我们如果也伤害他,我们也伤害自己。因为你也你的心中造业,你起了烦恼,这个烦恼的心所是一种大火,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这个烦恼不是在别人的心中造业,是在你的心中造业。就是他伤害你,你也伤害他,两个人都造业了,因为两个人都在自己的心中的影像造作了。
所以我们这一念心,不能去缘到心外的境界,不可以,不可能。所有的境界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