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心在造作;你所变现的境界,然后你在你所变现的境界造作;这个就是四分的安立。
再看第二段,这一段是憨山大师的《性相通说》:
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今迷而为“识”,以湛寂之体,忽生一念,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名为“相分”;将本有之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见分”。故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万法唯识”。
——《性相通说》——
这个地方,憨山大师把唯识学跟天台宗把它做一个融通。对于我们一念心识的相貌,他先讲它的一个所依的一个真实的自体。
良由“一心真如”有大智慧光明义故。这是本来面目,说我们一念心识的本来面目是一心真如,这一心当中,它的相貌是真,也是如;真实不虚;如者,恒常不变。这个明了的心识当中,有大智慧光明义,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这当然约性德来说了。这个时候,一心真如是如如理取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那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的境界了,那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一、相分:但是它这个心识,它就是会动。我们一活动以后,“今迷而为识,以湛寂之体,忽生一念”。就是《起信论》说了,真如不守自性,一心真如它是不能安住在它的本性上,它欢喜向外攀缘。那这个时候一动以后就是一个情识了,带有情感的作用了,我法二执了。“以湛寂之体”,湛者光明义,寂者寂静义,光明寂静的自体,忽生一念,就是动了一念了,一念的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
这个时候“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变起虚空四大之妄相”,就是有业力。当然你这个动,如果你这个念头动是动善念的因缘,那是变现人天可乐的果报;如果动的是恶念,那是不可乐果报。那么这样子的果报出现,就是你动念头才有的,这个叫相分,是所缘,你所受用的境界。
二、见分:“将本有之智光,变为能见之妄见,是为见分”,那么这样子一心真如,这个时候你一动以后,就有一个所缘的相分,然后有一个能缘的心,这能缘的心当然就是有异熟、思量、了别的功能。“是知一切众生世界有相之万法,皆依八识见相二分之所建立,故云万法唯识”。
所以这个《起信论》它把性相融通了,《起信论》它也是万法唯是一心,但这个一心当中,它是一心有二门:一个是心真如门,一个是生灭门。这个真如门是本具的,本来具,那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一切相的。但是你一动念以后,就落入八识了,那是熏习成,那每一个人的心识,他有异熟的功能,思量的功能,了境的功能,那各式各样了。看你是怎么个动法,看你是往善念的方向动,往恶念的方向动,往出离心的方向动,往菩提心的方向动,各式各样的动,有各式各样的方向,那这样子的变现的果报就各式各样了,那都是熏习成的。这个地方是把性宗和相宗的一个融通性,把它做一个拣别。
好,我们再看第四、问答释疑:
(四)问答释疑
问:诸大乘经论,皆云“万法唯是一心”,此中云何列八?
这个地方是做一个问答说,在法华经、涅槃经当中,在圆顿的教法当中,都讲万法唯是一心;但是在唯识学为什么安立了八识呢?这个是古德在讲唯识学的时候安立这个问答,看答怎么说:
答:《相宗八要》云:“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着者,略有八种。”是故言八识者,乃约有情众生之相用差别安立,其目的在使令众生,从八识之差别相用中,观其“缘生性空”,悟入“一心实相”之理体,古德云:“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即此之谓也!
首先我们引用藕益大师的《相宗八要》。说我们观察一念心识,从这个本来具的体性上说,是“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就是从本体上来说,那是「觅心了不可得」,那连一也不可得。但是我们问题是,我们现在已经在动了,从作用上来说,它有它的相貌和作用,那么是广大无边的作用,那每一个人的念头各式各样。这念头当中,我们从作用当中,取出它最显著的,这就是八识,当然天亲菩萨把八识分成三能变。所以八识是有情众生的相用差别安立。
这地方我们要注意了,八识是约着作用安立的,不是有八个识的自体;只是我们在说明这个心识的活动,我们分成八种功能来了解这个心识的活动。所以呢我们从八识的活动当中,可以知道它是「缘生性空」的,然后引导我们悟入一心真如实相的理体。所以唯识的教法是「即用显体」,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就是说,虽然我们的目的是要悟入一心真如,但是你不从作用下手,你根本就没办法悟入。因为我们现在已经变成识了,那变成识的时候,你从这个八识当中境界要回归到你的本来面目,你还得要利用这个心识,就路还家。因为你已经变成心识了,这八识了,你还得要靠第六意识去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的;你一开始就完全不动啊,那不行的。所以你一定是从作用当中,然后才即用显体,用的当中去悟入你的本体,这唯识的教法是这样子安立的。
再看第二个问答:
问:一切有情,皆各有八识耶?
唯识学讲有八识,这个八识是讲人道的,还是所有道都有八识呢。看回答。
答:六道众生,随其业感不同,所禀受之识亦各有不同,如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故无鼻舌二识;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五识皆离;无想天人入无想定,前六不行,惟存七八。
这个八识的安立,其实六道众生,因为它是熏习成,它不是本来具;既然讲熏习,那就跟你的业力有关系了。我们讲一念不觉,一念妄动才有八识,那每一个人这个念头的动不同了,不同的因缘的动,当然它招感的心识也不同:
一、我们说初禅,初禅当然不是像我们动那么厉害了,所以他没有八识。他是以禅悦为食,所以他没有鼻舌二识,他只有六个心识。不过初禅天人他的果报,他没有鼻识舌识,他的根在的。这个初禅天的人,他像一个童子相,他的鼻子跟舌头都在的,但是他没有了别的心识。
二、“二禅以上,禅定转深,五识皆离”。二禅以上,他没有寻伺了,所以他完全没有前五识。所以二禅以上的天人,他只有第六意识的独头意识,他跟外面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完全不接触了。所以二禅入了定,你用引磬,他没办法出定的,他没有前五识的活动。他要不出定,你外在境界打他,用引磬,他都没有用,他跟外境完全没有接触,除非他自己要作意出定。
三、无想天入无想定,那更厉害了,前六识都不活动,只有第七、第八。
所以这个八识的安立,是一种因缘的力量安立的,众生的业力不同,那当然他所出现的果报就不同;跟佛性不同,一心真如的话,每一个人是一样的;这八识的业力所招感的,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个八识的相貌都介绍完了。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大家有没有问题,讲到这个三能变相。
这个智者大师,他解释《维摩诘经》,他广泛的引用唯识的名相来解释《维摩诘经》。很多人就质疑,问智者大师说,说《维摩诘经》是一个圆顿的不二法门,那是一个性宗的思想,开显佛性的思想;为什么你广泛用唯识的名相呢?智者大师为这件事情,他也提出了回答。
他说,“夫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当细寻天亲”。说我们要去分别界外的结惑生死,我们要去分别界内界外的烦恼是什么因缘生起的,罪业是怎么生起的,这个老病死的果报是怎么生起的,当系心天亲,就是我们要找出问题的根源,你还要从唯识下手,就是从这样的一个心识的差别作用下手。
那么“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则何过龙树”。说我们从病源知道以后,你要修观,那“观门遣荡,安心入道”,那你直接用龙树观是最快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就能够引导你第六意识,从这个熏习成的各式各样的差别因缘当中,直接悟入到第一义谛。
所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那是从性宗是快;但是你要了解你的问题出现在哪里,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差别,那你还得研究唯识学,“当细寻天亲”。所以智者大师这一段就把性宗、相宗的重点就讲出来了。所以这两个教法都非常重要。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附表三十页,第一个譬喻自证分,那个镜面的话,算是第一刹那的那个业力的因缘吗?
【师父答疑】:这个镜面当然是会现出影像,对不对;我们心就像镜面一样,第六意识来说。我们看这个莲花,当然我们心——镜子跟莲花一接触的时候,这个莲花表现在每一个人的镜子上不一样:福报大的人,他看到莲花特别的庄严;福报小的人,他看到莲花就是比较暗淡,这是第一刹那,业力的因缘。
但是这个见分,相分一开始活动以后,那就是分别心了,那就不完全是业力了——有些人福报很大,但是他烦恼重,他虽然现的莲花很庄严,但是他安立不好的名言,这个时候他这个影像也会有变化,也会有变化。他安立不好的名言,他那个影像就变不好了。
所以我们在受用果报跟业力有关系,还有跟你的分别心有关系;第二刹那就跟分别心有关系,就去寻伺,开始安立名言了。应该是先想,想呢安立名言;然后寻伺,在这个名言当中觉观,就带动了善念跟恶念。所以我们起烦恼的时候,我们看谁都不对劲了,你的福报大,就算你用最好的东西都不快乐;因为你安立不好的名言,那这些东西都被你染污了。其实都不用离开你的心识,还是你心中的见相二分,只是那个相分被你的见分染污了。所以我们自己受用自己心中的影像,绝对不可能心外有法的,不可能。
就是这个境界在我们心中出现,第一刹那是业力,第一刹那;我们今天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听到什么声音,别人赞叹的声音,诽谤的声音,总之你心中出现第一个影像,一定是你有业力,你可能是善业或者是罪业。但是你面对影像的时候,你怎么去分别它,你是如理作意或者不如理作意,这个时候会产生第二个影像,这个影响是最厉害的,就是分别变,第一个是因缘变。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