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触的时候,它产生见相二分;第一刹那的见相二分生起的时候是业力的因缘,第一刹那,还没有生起名言寻伺的时候,是业力。

    这怎么说呢,这个水它在唯识学讲叫本质境,本质;但是它在每一个人的自证分现起的时候,变成影像相分的时候,每一个人取到各自的水。

    比如说我们人道去看水是看到了水,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这个自证分这个镜子的表面,出现的影像是一个水的影像;这饿鬼道它有罪业,它到了海边的时候看这个水,它那个第六意识的自证分那个镜面,出现是一个火的影像;那么这个水的本质境是同一个,但是它映在不同的镜面就有不同了,这跟业力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这个水对人是一个增上的功能,对它是一个折损的功能。

    所以我们第一刹那的自证分去缘境界的时候,出现的见相二分,第一刹那是业力,完全是业力。福报大的人,他去摸这个水,这个水的温度都是他舒适的温度;有障碍的人福报薄,他摸那个水,他不是觉得很冷,就是觉得很热。所以第一刹那的见相二分是业力。

    第二刹那以后就是你的分别了,你的烦恼的厚薄,你的虚妄分别,这个时候境界会不断的变化;就是我们照镜子,当然跟你这个镜子表面做的光滑有关系,但是你这个房间的光明不断的变化,一下子变暗,一下子变亮,这个见分的分别也是有关系,烦恼的厚薄有关系。当这个影像出现以后,你这个房间的光明不断的调整,它那个镜子上面的影像也会不断变化。

    就是我们第一刹那在心识的自证分出现的影像,受用的影像是一个业力的因缘;但是第二刹那以后,就是你的分别心了。厚道的人,他安立好的名言,就算境界差一点,他也活的很快乐;刻薄的人,烦恼重的人,就算这个影像是不错,但是他也会把这个影像变的不好。这是第二刹那的见相二分的相互作用,就是分别的功能。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识的四分。

    看第二个譬喻。前面是从自体义,这个当量果义。

    自证分…智…能证知…体:说自证分是一个智慧,智慧的判断。

    证自证分…人…能证知…体:但是这个智慧的判断它一定依止一个人,有一个依止,一个人的果报体,才能够有智慧。

    相分…绢…所量…用;见分…尺…能量…用。

    那么这个智慧要去读这个绢布,要去缘所缘境的时候,要有一个尺,有刻度;所以自证分的智慧生起见相二分,用尺去量这个布;这个尺量布的时候,它是不是正确,就由自证分来判断,当量果义。

    说我们在念佛,我们一开始见分在打妄想的时候,在这个五欲的境界打妄想;突然间生起一个作意、警觉,说我不能打妄想了,这打妄想下去增长生死的业力,我应该提起佛号。这个时候你见分在打妄想,是谁知道你现在在打妄想,要生起警觉?那当然是在这个打妄想的背后,有一个更微细的心识,一个自体,发动警觉的功能给它的,那当然是自证分了;就是见分在了别相分的时候,有一个量果,有一个在判断它的,这个就是自证分。这个当量果义,前面当依止义,这当量果义。

    再看第三,看这个蜗牛,蜗牛的譬喻:

    一、证自证分…壳…体:就是说,一个蜗牛生起了别性,它一定要有一个壳——外壳,证自证分。

    二、自证分…头…体:一个头(自证分),头当然要依止壳,这是内在自体。

    三、四、见分、相分…二角…用:那么这个蜗牛的头要去对外境了别的时候,它突然间同时生起两个角;这个两个角,一个是见分能缘,一个就是相分所缘,这两个是同时生起,这是它对外的作用。

    关于这一点,这个量,就是我们心对境界的一个认识,有能量、所量和量果。我这个地方根据《成唯识论》的内涵,我们把外道、小乘和唯识,对于量的说法做一个拣别。

    一、先看外道:外道认为能够了别境界的量果是神我。他认为生命当中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我,这个我生起一个了别的心识去了别境界;这个境界、心识、神我,这三个是完全是独立的东西,完全没有关系的。当然外道是认为,识和境都应该消灭的,只有恢复到一个神我的境界才是涅槃,这是外道的说法。

    二、小乘的说法:说是这个能够了别的当然是心识,这个心识当然是第六意识;所以在这个量果当中,它这个识已经是我空的境界,没有神我,我空法有。那么它这个识不能直接去了别,它要依止根,根去了别境界;所以这个境界是离开了识有独立体性的,这是心外有法的意思了。你看它的境界是所量,根是能量,识是量果,所以它这个境界离开心识是单独存在的。

    不过它没关系,外界是真实的,这个三界的火宅是真实的,但是「我不可得」,那就好了,他把这个我拿掉,他认为就入涅槃。所以这个法是真实的,三界这个火,烧的炽盛的烦恼火、业障火、报障火,但没关系,法有没关系。

    三、唯识学认为:这个量果是,不管能量,所量,和量果,都是心识,一切法没有离开心;没有离开心,量果是自证分,自证分是一个量果,量果它是一个自体不能去缘境界,它同时现出见相二分;见分是能量,相分是所量,它们是心中的影像,见相二分是依自证分所起,所以不管能量的心,所量的境,都没有离开心识。

    在这个《贤愚经》,讲到阿育王的前生,这当中讲到一件事,说释迦牟尼佛有一天带了阿难尊者去托钵,他托钵的时候,他先到城市去托钵,结果都没有人供养他,那么佛陀就转到一个偏僻的乡村去托钵。要到乡村之前,有一个空地,这空地很多小孩子在玩那个游戏;很多小孩子他们用那个泥土把它堆成一个城堡,用泥土做成一个小丸子,就把它当作珍宝,小孩子认为这是珍宝,就把这个珍宝放在城堡里面。佛陀带着阿难尊者就这样走过去,当然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

    这小孩当中有一个年龄比较大的,有智慧的小孩子,看到佛陀以后起欢喜心,就跑到他自己用泥土所做的城堡当中,把里面的珍宝拿出来了;当然珍宝是一个泥土做的丸子,但是他心中的影像是认为这是个珍宝,他拿珍宝以后要供养佛陀,但是他太小了,这个时候他旁边有一个小朋友,就马上蹲下去,他踩到他的背上就比较高了,就拿这个泥土做的珍宝要供养佛陀。

    佛陀起欢喜心把钵拿下来,就把这个泥土盛下来,盛下来以后佛陀就欢喜的回去了;回去以后叫阿难尊者说,你把这个泥土就撒在我那个房间里面地上,凹凸不平的地方把它填平,阿难尊者就照做了。照做以后呢,阿难尊者就问佛陀说,说那个小孩子他供养你这个泥土,他以后果报是怎么样?佛陀说,我灭度以后一百年,有一个阿育王出世,这个国王统理整个天下,他为我盖八万四千个塔;他供养的时候,那个小孩子,蹲下去那个小孩子就做他的大臣。所以阿育王是佛陀授记的,在《贤愚经》里面授记这件事情。

    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来观察,心外无法;就是说依我们一般的众生来看,我们旁边的人看哎呀,你怎么把那个泥土 供养佛陀呢,这是有过失的啊。但是,就一个能造作的这个人来说,他的心中所现的相分,它是一个珍宝的相分,他是把它观想成珍宝;他那个能缘的见分是一个布施的心,他那个见分是布施的心;他所缘的境界——能布施的心依止所布施的法(他是把它观想成珍宝),供养佛陀,所以这是一个功德的境界。

    所以唯识学认为,不管是能缘所缘不离开心,它为什么呢?安立一个相分,心外无法。这心外无法是就你个人来说,心外无法;如果你相对别人来说,心外有法。就是说你的法对我来说,那是心外有法,在我心中之外;但是对你自己来说,这一切法都是你的心识所变现的,对你自己来说;你所接触的一切境界,都是你心中的业力和你的分别所创作出来的。但是对另外一个人来说,我在观察你的法,那你这个法是我的心外,那跟我没关系的;但是你单独一个人来说,是心外无法。

    所以那个小孩子他把泥土当珍宝,他得到的用真实珍宝供养的功德是一样的。这个唯识学是认为万法唯识,是这样安立起来的;因为能缘的是见分,所缘的相分,都不离开自证分,就不离开心识,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看第三段的结示法要,我们分成两段。

    (三)结示法要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唯缘第三,非第二者,以无用故。第三第四皆现量摄。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

    《成唯识论》云:“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说这四分当中,当然是心识,一个心识当中都可以开出四分,我们以第六意识讲比较清楚。就是前面两个见相二分是外在的了别作用,后二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是内在的体性,先分成体和用的关系。

    “初唯所缘,后三通二”。这个初当然是相分,它只是所缘,它不能当能缘;后面三个呢,都有能缘所缘的意思。

    这个地方把它再详细解释。“谓第二分,但缘第一,或量非量,或现或比”。我们这个地方可以参考左边那个表,四分互缘量果表。

    你看相分,它只能够当所缘,它不能去缘见分的,它不能当能缘;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同时也是能缘,也是所缘。比如见分它去缘相分,这个时候它是能缘。

    “第二分,但缘第一”,或者是正确的量,或者是非量,或者现量,或者比量。

    “第三能缘第二第四”,自证分它能够缘第二的见分,它也能够反过来缘证自证分,也可以。

    “证自证分,唯缘第三。”证自证分它只能够缘自证分,它不能缘第二,因为没有作用。

    “第三第四皆现量摄”,第三第四的了别性都是正确的,它不会错谬的;这个见分的话,可能是正确,也可能是错误的。

    “故心心所四分合成,具所能缘,无无穷故。非即非离,唯识理成”。所以从四分的建立,我们就可以建立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每一个众生来说——就单独一个众生来说,你所造的业和你所受用的果报,完全是不离开你的心识;离开你这一念心识,就没有少法可得。果报是你的心识所变现,造作也是你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