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3/3页)
,这个想的心所就不动了,不动以后呢,他死了以后就到无想天去了。
这个时候他的身心状态“违不恒行心及心所”,不恒行当然指的是前六识,它不是经常起现行,这个恒行心所是第七、第八。他把这个不恒行的前六识的心王心所都消灭了,当然,他的下手处是先灭想,这个想心所一灭以后,第六意识就不活动,第六意识不活动,前五识不能活动,就入了无想天。无想天的果报五百劫,前半劫生,后半劫灭。就是事实上,他是四百九十九劫是无想;他前半劫刚生起的时候还有想,他能够回忆他是什么因缘生到无想天;他最后的四百九十九劫的最后半劫的时候想也生起,他也知道他下辈子要去哪里;所以这无想天的果报是五百劫,这当中有四百九十九劫是无想。这个是讲到它这个第六意识不活动。
二、无想定——谓有异生,伏徧净贪,未伏上染,由出离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名“无想定”。
这是一般的凡夫,多分是外道。他就是调伏了这个遍净贪——遍净贪指的是三禅,三禅的这个快乐是遍净的,离喜妙乐地,他把对这个妙乐的贪爱的烦恼调伏了;但是他还没有调伏这个上染,就是这个无色界的贪染。他是怎么调伏这个贪呢?他不是修四念处,他是以出离想,他让自己无想。就是他这个明了性跟这个三禅的这个轻安乐接触的时候,他使令自己无想,就是这个乐受太厉害,但是我不去想它。慢慢的这个时候想心所消灭了,就入无想定了。从三禅的那个离喜妙乐地,就超越到第四禅的无想定去了。这个无想定是一个因地,它是一个人的果报修的,这个无想天是个果报,他是一个天的果报。
我们看这个经典,佛陀的诃责无想定和无想天的,这两个对修学圣道是有大障碍。在《阿含经》上说,说这个周利槃陀伽,周利槃陀伽善根是强,他后来也是证得阿罗汉果。但是他刚开始出家的时候有遮障,他的师父告诉他一个偈颂,百日不能称诵,教一个四句偈,他一百天背不起来,背了前面两句,忘了后面两句;后面两句记下来,前面两句忘掉,他有这种遮障,愚痴的遮障。这怎么回事呢?佛陀说,周利槃陀伽他过去生就是生到无想天去了,他这个五百劫的时间无想,五百劫的时间第六识不活动,你看,都生锈了;来到人的果报的时候,他等流性,他就是无想,他不能去记忆法义,不能去分别法义,对他的智慧有障碍。
所以我们看这个佛弟子,他在修禅定的时候,我们看阿罗汉,你注意看阿罗汉,他有看经典的人,他就知道这件事情。他在修禅定的时候,他那个八解脱,三明六通八解脱,他八解脱的时候,他到无想定的时候超越过去;他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四禅的时候,他不入无想定,阿罗汉绝对不入无想定的,他从无想定那个地方要跳过去。因为这个入了无想定,对他自己的智慧有障碍,他从无想定出来,他修止观就有障碍;所以这个定不是一个好定,这不是一个好定。他把那个第六意识消灭以后,他出来以后善根受到影响,“信进念定慧”的善根受影响。所以这个无想定和无想天,都是外道在修的。
第三,灭尽定。这个灭尽定是圣人的定,无漏的圣人:
三、灭尽定——谓三乘学无学圣人,由止息想作意,伏灭无所有处之贪,令不恒行及恒行中染污心心所灭;以加行等,徧厌受想,故亦名“灭受想定”。
这个灭尽定是三果以上的圣人修的。它的下手处也是止息想,以这个想来伏灭这个无所有处的贪,使令前六识的不恒行心所,和第七意识恒行心所中的染污的心所消灭。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灭尽定,他的动机也是灭这个想,不过他当初灭这个想,这个灭尽定是人的果报入的,是人,他还是一个三果的圣人,他是在人道当中,他多分都是想要暂时的休息。就是这个阿罗汉,他去托钵以后觉得很劳累,他想要暂时的让身心休息一下,所以他暂时去入这个灭尽定,把这个想消灭掉。但是这个想的消灭掉当中,他那个我空的智慧是现前的;所以他能够灭恒行心所中的染污心所——就是我爱执,这个地方是不同的,有两点不同:
第一点,外道入无想定,他的心情是把无想定当涅槃当究竟,所以他入的时间很长,所以他出来以后,他对智慧有障碍;灭尽定它不是,灭尽定它时间很短,基本上都不超过一天的,大部分不超过一天。经典上说,阿罗汉如果是入了灭尽定超过七天,他出来以后,他这个果报就要死掉,不能再用了。所以他这个灭尽定的时间是很短,他只是暂时休息,这第一个。
其次,外道的无想定是没有我空智慧。这个灭尽定当中,佛弟子它有我空智慧现前,所以它能够灭这个染污的我爱执。
不过这个地方有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加行,都是“偏厌受想”,受想两个心所,又叫做灭受想定,相同点就是它们都是第六识不活动,这是第三种情况。
四、极重睡眠——谓由身劳顿故,六情暗闭,前六不行,名“极重睡眠”。
就是你这个色身太疲劳了,你睡觉了,六情闇钝。我们一天当中,睡眠正常的人,他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是不做梦的,就是熟睡状态,这个是我们恢复体力最好的时候;其他时间都在做梦,耗损体力。就是在这个熟睡的时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第六意识不活动。
五、极重闷绝——谓由疲极风热等缘,六识不行,名“极重闷绝”。
——《成唯识论》——
或者是非常的疲劳,昏过去了;或者你得到冷病,冷风的病,或者得到热病,使令前六识不活动了,这个人闷绝了,突然间昏过去了,这种情况第六意识也不活动。就是“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五种情况第六意识不活动,其他的第六意识都是活动的。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讲到这个第六意识的起灭分位门。这个三能变相,在《成唯识论》上说,这第七、第八是“恒时转”,恒常的运转,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是有漏位,不管是圣位,第七、第八都是现前。第六意识是“多时转”,它的了别性多,除了五无心位以外。前五识是“少时转”,前五识的了别性,时间不多。
在《楞严经》好像有这么点暗示说,前五识当中,现起的时间最多的是耳识,说是前五识当中,我们耳识现起的时间最多,其他的就不多,耳识最多。其次是眼识,鼻舌身的生起因缘不多,除了在吃饭的时间以外,这鼻舌身的因缘不多,就是耳识生起的因缘最多,但是它们前五识都是少时转。
我们讲第六意识这个了别性,如果说是没有学习佛法,我们很可能就会把第六意识给消灭掉了。这是一个问题了,第六意识的寻伺,它有染污的寻伺,有清净的寻伺;没有错,我们第六意识没有接触佛法之前,第六意识所安立的名言都是杂染的,杂染的名言,在名言的境界里面活动起很多的烦恼;但是我们第六意识也可以皈依三宝,听闻正法,启动我们的清净的寻伺,修习止观,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生起种种的善根。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在大乘佛法是诃责无想,不是赞叹无想。因为这个无想是愚痴的根本,你这个调伏烦恼不能用无想,就是我跟境界接触我是不想,这不可以;你因地要观,观察它是无常、无我。你面对境界时用真理来观察它,用智慧来观察它。如果你一开始经常用无想,那这是逃避,这个境界是怎么回事你不知道,但是我无想。
这个时候久了以后,你的第六意识变成钝了,暗钝了,就变成钝根人,以后你要听闻佛法很困难,因为你无想,那个想的心所被你伤害了,错损菩提。你要发菩提心,你要修六波罗蜜,都是要靠这个想,寻伺就是靠这个想,所以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不能够错认消息。
这个想是众祸之门,“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是的;但是“诸佛正遍知海,也是由心想生,是故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你这个第六意识的想,它也是你跟弥陀感应道交的根本;你完全无想,你跟阿弥陀佛也不能感应道交,你要忆佛念佛也是要想。所以我们在唯识学特别强调转识成智,要转,你不是消灭这个想,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好,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就是那个入灭尽定,跟他入那偏真涅槃,入偏真涅槃他时间很长。
【师父答疑】:入灭尽定是人的果报,所以他入灭尽定的时候,他是心入灭尽定果报体还在,他只是暂时休息;那偏真涅槃是他这一期生命结束了,他这个五蕴的身心,他的有漏业力结束了,前一念灭,下一念入了偏真涅槃,那是身心都不可得。他的心理状态是跟灭尽定是很类似的,是很接近的,灰身泯智了,他也是无想。
不过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上说,说阿罗汉的圣人事实上没有入偏空涅槃,偏空涅槃这个东西是不存在的。他们是往生到佛土去了,生到方便有余土去了,这个是佛陀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这是种方便的阶位。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