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会有障碍,苦的逼迫太厉害,你的心静不下来。但是你到天上去,这个乐受太强烈了,这个时候你心也不能修,你很少有生起出离心了。所以人道是第六意识最好的一个功能,人道是法器,因为它能够让这个了别性生起「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
所以我们在判定这个第六意识的了别性生起的因缘,“依止根本识”。这当中包括依止根本识里面的种子当亲因缘,和依止根本识的现行当增上缘,这两个因缘都会影响到你第六意识的了别的情况,这是一个共依门,共同依止的,前六识所共同依止的。
再看第八,第八叫俱转门,俱转。这个地方是单单讲前五识的因缘。
八、云“五识随缘现”等者——谓前五转识,皆仗众缘方得生起现行。如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舌身三识七缘生。缘具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多少无定。水喻第八藏识,波涛即喻前五识也。
这一段是讲前五识它生起现行的因缘。前五转识呢是“五识随缘现”,它不是一个有自性的东西,它要假借众多的因缘才能够生起了别的现行,这以下说明它的因缘。
一、眼识:这个眼识的因缘最多了,它有九缘,这个九缘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亲因缘,当然亲因缘是种子了,这是一个,所有的色法,心法都有种子,这是亲因缘。第二、所缘缘,它有它所缘的境界,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是它的所缘缘。第三、增上缘,这增上缘就是所有其他的,包括它所依的根,根也是一个缘。
第四、作意,作意也是一个缘。第五、分别依,它有第六意识当分别依。第六、染净依,第七意识当染净依。第七、根本依,第八识当根本依。第八、光明。第九、空间。所以眼识要生起了别是最困难的,眼睛看到东西是最困难的,因为它缘最多,它一个缘缺就不能生起。
二、耳识:“耳识八缘生”。耳识它因缘就比较少,它不需要光明。我们在黑暗当中也可以念佛,我们所念的佛号的声音,耳识不需要光明就能够听到,所以它不需要光明的因缘。
三、四、五、鼻舌身:“鼻舌身三识”连空间也不需要,它就是直接跟所缘境接触就可以了,中间不需要空间。
所以“缘俱则不妨俱起,缘缺则不必俱生,故云或俱或不俱,如波涛依水”。这个波涛指的是前五识,这个水指的是第八识。当然水要生起波涛要有境界的风——风吹的因缘。当然波涛是可有可无,有时候是一个波浪,有时候两个波浪,乃至于五个波浪,但是水是肯定有的;这可以看的出来,前五识的波涛不一定是同时生起,或者一个波浪,或者两个波浪,或者五个波浪等等。这个是说明前五识的一个生起因缘。
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这个是讲到起灭分位门。这个地方是单讲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九、云“意识常现起”等者——谓前五识,所藉缘多,缘有具缺,故起灭不定。第六意识,所待缘少,缘具无缺,故常得现起,但除五位,暂时不行。一者生无想天,二者入无想定,三者入灭尽定,四者极重睡眠,五者极重闷绝也。
这个地方就讲到,前五识的生起所藉因缘是很多了,七八九缘三种都有;这个第六意识生起需要的因缘就比较少,但是有五种情况是第六意识不活动的。这点我们看补充讲表,
附表十四——起灭分位门
这个起指的是现行,叫起,现行位叫起;这个灭指的是种子位,它的功能消失了,叫灭,种子位;分位,这个分位指它的差别情况,就是现行和种子的差别因缘,差别情况,说这件事情。我们先看前五识和第六意识的生起因缘。好,我们先看第一段:
前五识——前五识须待多缘和合,方得现起,故由生缘之具足不具足,或一识乃至五识同时并起,或不并起。如波涛依水,或一浪起,或多浪起。是中前五识或一或多现起,第六意识必随之俱起。
这个前五识生起的因缘的机会是不多的,因为前五识的生起须待因缘很多,而且它一定要第六意识的帮忙,前五识的了别性是一刹那而已。比如说我眼睛看东西,第一刹那眼识现起,但是如果第二刹那,我的第六意识不去支持它的话,这个眼识就消失掉了,它不能离开第六意识单独的了别,不可以;它一定要有第六意识当分别依,所以它生起的因缘就不多了。它变化很多,有时候第一刹那眼识生起,第二刹那眼识消失,变成耳识生起;它这个前五识的了别性是刹那刹那变化的,很难相续。但第六意识不一样,我们看第六意识:
第六意识——第六识以其与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藉他引故,藉缘少故,现行时多,惟除“五无心位”外,馀一切时常现起。
这个第六意识生起的因缘比较多。这当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它跟寻伺相应故,自能思虑不籍他引故”。它有寻伺的功能,不像前五识没有寻伺。前五识只能够随外门转,就是说,前五识如果没有外境的因缘具足,前五识就不能活动,它只能够缘现在的境界来生了别的功能。这个第六意识有寻伺,它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就是第六意识它能够跟前五识一起合作来缘现前的境界,随外门转;它也可以两个眼睛一闭,自己在心中生起名言,在自己的名言当中生起寻伺,生起觉观;“自能思虑不籍他引故”,它也能够随外门转,也能够随内门转,这是第一个。
其次“籍缘少故”。第六意识的了别,外在环境的变化,对第六意识没什么影响。你说没有空间了,或者突然间停电了,对第六意识的修行完全没有障碍;没有光明了,都没关系的;它所需要的因缘本身就比较少,所以它现行的时间多。但是它有五种情况是不现行的,就是「五无心位」。
我们这个地方再拣别一下,这个了境能变,它的了境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五俱意识,就是说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来活动,随外门转的。可能是跟眼识活动,或者是跟耳识活动,或者是跟两个识,或者三个识,或是跟五个识活动,各式各样的因缘,总之它是随外门转,这个叫五俱意识。它去了别现在的境界。
第二个呢,就是第六意识它不依止前五识,它去了别过去的境界,或者未来的境界;它去回忆过去的事,或者是去臆想未来,这个叫独头意识。
这个了境能变的了别性,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五俱意识,第二个是独头意识。
一般这个年纪大的人,年纪大他那个根败坏,你会发觉老和尚他那个五俱意识可能会有问题。你给他看一封信,他可能没办法把他看完;你讲什么话,那个声音他也听不清楚。但是他那个第六意识强,他那个第六意识经过他七八十年的修行,那个功力很强;你问他过去的事,他能够记忆很清楚,但是他了别现起的境界有障碍。
因为他那个前五识所依的根败坏了,这个根是个色法,这个色法是老病死的;所以老和尚要缘现前的境界比较困难,比不上年轻人。但是他两个眼睛一闭的时候,入他心中的名言,入他心中的那种不可思议的三昧的时候,那年轻人比不上,那独头意识的话,我们比不上他们。那个独头意识,第六意识它不必靠外在因缘,这个是跟色身没关系,色身老病死,不能障碍第六意识。
所以这个地方有差别,因为你前五识的活动要依止根,而这个根是色身,所以这个色身老病死了以后,前五识的了别性就有障碍,所以缘现前的境界就有困难,是这样子。但是他过去所熏习的佛法,他在佛法当中的那个「信进念定慧」五种善根的势力,那这个色身是不能障碍它,这个地方我们也把它拣别一下。
我们现在正式说明第六意识的五种情况不现行:
一、无想天——谓修彼定,以厌患麤想之力,生彼天中;违不恒行心及心所,想灭为首,名“无想天”。
这无想天,它是一个果报,它是色界四禅的一个果报,无想天的果报。这个果报当然不是佛弟子修的,是外道修这个无想定;这无想定是怎么修呢,它的一个出发点,它的动机,“厌患粗想之力”。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外道的修行人,他也是希望离苦得乐,他觉得这个五蕴的果报,色受想行识太苦恼了,这个扰动性使令他身心不安,他很想要找到一个寂静的皈依处;“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怙”,他也很希望找一个能够终身皈依的地方。当然他很快就知道五蕴不是皈依处。
他这个时候,经过他的一次一次冥想以后,得到一个结论,他认为一切的苦恼是由心中的这个想——妄想生起的;这个想就是“于境取相为性,施设名言”,就是心中有种种的名言,使令我苦恼了。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要破他心中的名言,就是一方面专注的去修定,一方面在定中诃责这个想,观察这个想如病、如臃、如疮;就观察这个想流脓流血,就像这个疮一样流脓流血。就是我各式各样痛苦的果报,都是由这个想而来的,我要到达无想的境界那是多么的安乐。那么当然这世间上一切法因缘生,这个想被你一次一次的诃责以后,它势力就薄弱。到最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