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罗蜜的善根,这个功德林给烧掉。
所以在这个菩萨戒,菩萨戒对这个嗔的制法是非常重,我们下学期会讲到这个菩萨戒,那跟声闻戒不同。声闻戒里面制这个贪制的很重,它对一个比丘的要求,你能够有几个钵;你的衣服,你的三衣,你这个衣服要穿几年才能够换;你的具,你所有的资具,那有很严格的规定。但是这个菩萨戒里面,对这个贪的制法是比较轻;这个菩萨他畜这个钱宝,有种种的资具,这一点他制法比较轻。
但是菩萨戒里面制这个嗔心制的非常重;说是「嗔心不受悔」,说有人触恼你了,你生气了,这个是可以理解;但是他向你忏悔以后,不管他怎么触恼你,他只要真实的向你忏悔,你一定要接受,而断除你的嗔心的相续;如果你不接受,这个时候菩萨是犯波罗夷罪了,是这么重;在这个十重里面,就有好几条是跟嗔有关的。为什么呢?因为嗔心会坏你的大悲心,这个大悲心一坏菩提心就坏了;所以这个嗔心的过失比较重一点。
这个嗔心的对治,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他开了两贴药:
第一个、就是说我们要观想,「随缘消旧业」想:说是这个人会触恼我,这件事情会在我的这个生命出现,这当中有因缘;就是说,我们过去一定有这样的罪业,才会去招感这个不如意的境界出现。所以我们应该回光返照,这个不如意的境界是我内心的罪业所变现的,是一种重报轻受,自作自受。所以我们今天应该心甘情愿去承受,我们自己过去所造的罪业的果报;而这样的这个不如意的境界跟别人是没关系的,主要是你阿赖耶识的业力所变现。这是第一个观想,就是「随缘消旧业」想。
第二个、要「当善知识想」:就是说你把这个不如意的境界,当做你一个磨炼的对象。我们修这个菩提心,菩提心当中的一个基础,就是这个包容和宽恕;而这个包容和宽恕,是要在你的冤家的所缘境去修的。说你的朋友,你的亲属,对你很好的亲属,他可以引生你佛法的信心,佛法的善根;但是宽恕和包容,你的朋友不能给你,因为他对你那么好,你不能生起这个宽恕和包容;这个宽恕和包容这种善心的生起,你一定是面对逆境,面对你的冤家的刺激,你才能够生起宽恕和包容。而这个宽恕和包容,在我们这个修行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
我们凡夫的心情是好乐顺境,厌恶逆境,一般人是这个心情;但是,如果一个人完全是顺境,这件事情并不是吉祥的事情,你有某一部分的功德不能生起,所以说这个生命这个酸甜苦辣你都要去尝一尝。当然完全是逆境,可能也会让你退失信心;但是这个在顺境当中掺杂一点逆境,对你是增上的。就是你的那个宽恕包容,还有你这个修行那个忍力——忍辱波罗蜜;这个忍辱波罗蜜一定是在逆境成长,在逆境中修起来的,历事炼心。
我们可以看的到,说是现在的佛教界,跟我这一层的,出家大概十五六年左右的,很明显的看出一个人的因缘;你看这个住茅棚的跟住僧团的,就不完全一样,不完全一样。就是在这个僧团的这个恶因缘,逆境这样磨炼成长出来的,这种在僧团当中住久了他有一点忍力;他有一点逆境刺激的时候能够安忍不动,他容易过的了关。
说你一开始出家就去住茅棚,在一个茅棚里面事事顺利,都没有人去干扰你,你完全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没错,你的时间很多,可能在静坐方面有一点功力;但是你缺乏这样的历练,这种逆境的刺激的历练,一点点逆境就把你打垮了。那么一切法因缘生,因为你成长的过程当中就缺乏这样的因缘,非常可惜;缺乏这个逆境的刺激,使令你在整个菩萨道修学当中,那种包容的心,那种忍辱的力量,不能生起。不是你善根不够,而是你缺乏这样的环境。
所以这种恶因缘,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利用,在这个菩萨道当中,有很多的功德都是在恶因缘生起的,这是非常需要。有些功德是在顺境,尤其是修止修观的时候,那一定是心平气和的时候;但是有些功德,譬如说宽恕、包容、忍力,那一定是在逆境的刺激的时候,你那个潜能才能够发挥出来。
所以我们讲顺逆皆方便,我们能够真正的去用功,顺境能够生起某一方面的功德;在逆境当中也能够生起某一方面的功德,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遇到逆境你不必起嗔心,你不必因为外在的境界的刺激,把你的功德烧掉,没有必要这样。你应该在逆境现前的时候,增长你某一部分的功德,就是忍力和宽恕、包容的这种善根。所以这个就是当善知识想,那这个是更积极了。再看第三个,痴。
三、痴。于诸事理,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
这个痴,「于诸事理,迷闇为性,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这个痴是相对前面的无痴的。这个痴当然指的是无明,这个无明有两个:第一个是「异熟果愚」,对于异熟果,对因果的愚痴。第二个是「真实义愚」,对这个我空、法空智慧的愚痴。
这个愚痴在《俱舍论》说,愚痴的生起有两个因缘。有些人,他对这个真理迷惑暗钝;他当然一开始是迷惑了,但是他的心特别暗钝,你跟他讲半天他听不懂。这怎么回事呢?《俱舍论》说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你过去有谤法的因缘;就是有人在弘扬正法,你说出一些负面的话。你说哎呀,你讲这些法都是文字相,根本是无义无利的;这样子使令这个佛法的流传受到障碍了,这样子会使令你来生修学佛法就有障碍——愚痴、暗钝。就是别人为你说法,说了半天你就是不能懂,不能悟入;这是有问题,这谤法的因缘。
第二个、就是你有这个贩卖酒和毒药的因缘;这个酒是无明药,你卖这个酒和毒药给众生吃,你来生也容易愚痴。
这两种因缘使令我们愚痴,这都是要忏悔的。
四、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
这个慢心的生起,当然不是在初学者;他的情况是“恃己于他”,就是这个身口意有点功德的人,才会生起高慢。说你是福报广大,或者是身相庄严,或者是种姓高贵——这个种姓高贵是过去的话,现在的话意思就是学历很高,高学历。你有这个其中一种功德,就使令你高举,在无量无边的众生当中把自己的地位抬高了,你们这些人谁也比不上我,这样子就“生苦为业”。因为你高慢的缘故,别人的劝谏,别人的法你就不能接受,你就容易去造罪业了,这罪业就招感痛苦的果报了。
这个高慢心,在我们中国的这个思想文化当中是蛮强调要谦卑的,说是“谦受益,满招损”。说我们在整个成佛之道当中,有些人他的功德是不断增上的,他从出家到最后都功德都增上,他的功德都很少去折损。有些人一开始功德是增上,到最后他的功德开始折损了,他的功德是负面的。这表示你的慢心生起来。就是你的慢心生起的时候,满招损,你的功德开始在退步了。它有折损功德的力量,这个慢心不得了。
这个事情是这样,当然慢心主要是「我」生起的,不过我们这个我空观不要讲那么细。这个谦卑啊,印光大师他也有方法可以对治这个慢;说是“观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说是我们这个高慢心的生起,你就是一天到晚心中就是思惟你的功德,就你看到你的功德,就高慢了。换个角度,就是“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其实我们自己要稍微心平气和静下来,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还有很多的过失,你很容易发觉你的身口意还有无量无边的过失,这个时候你不敢起高慢心了。
但是你要一天到晚只看到你的功德,你就容易高慢,所以观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就是说你现在换个角度,你多看别人的优点,多看自己的缺点,这个时候你那个高举的心就调伏下来了。换个角度,不要老是看别人的缺点,看你的功德;多看一切众生的功德,多看看你自己的缺点,这个是对治高慢。那么你这个心能够谦卑,你对于众生对你的劝谏的话、教化的话,你就能够接受,你的善根就能够不断的增长。这对自己有好处。
五、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
这个疑呢,“于诸谛理,犹豫为性”,就是犹豫不决,不是说完全的不信,是怀疑,是这样子吗?怀疑。这个怀疑的相貌有三个:第一个是疑法,第二个疑师,第三个疑自。
第一个,我们对于法宝的怀疑,对于业果的思想,对于空性的思想,对真如佛性的思想怀疑,这个世间上真的有因果吗,怀疑。
第二个是疑师,对于师长能力的怀疑。这个意思就是说,尤其是在末法时代,末法时代这个住持正法的师长多分都是凡夫,不像在这个正法时代;正法时代我们拜一个阿罗汉,拜一个菩萨做师父,这些圣人的身口意都是清净庄严的,所以我们很容易生起恭敬心,生起信心,得到善知识的摄受教化。
正法时代过去,像法时代过去,到了末法时代,修学佛法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住持正法的这些大善知识,多分都是凡夫。他有他的善根的功德,但是也有一点不足的过失;我们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这有问题了,他有这个烦恼发动的时候,就使令我们生起怀疑。
这怎么办呢?
智者大师说,你要观想,说你是一个贫穷的人,贫穷的人渴望珍宝,它这个珍宝不是放在干净的地方,放在垃圾堆里面;你为了要求这个珍宝的缘故,你应该要忍受这个垃圾的味道。说是这个正法时代,这个珍宝都放在干净的地方,我们亲近善知识很容易。这个末法时代,有这个正见的,有这个摄持佛法的这些善知识,多分都是凡夫;这凡夫当然都是有烦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