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生法,从本性上观察是毕竟空的。

    那么我们从这个因缘所生法当中,深观到它的体性是不生、不灭的空性的时候,这个时候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这个时候我们容易发起菩提心。所以在菩萨戒上说,这个菩提心的一个总相,是依止对于真如佛性的信心安立的;说你凭什么敢发菩提心呢,你怎么知道你这个烦恼无尽能够誓愿断呢?凭的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这一份的信心。

    (2)即假:在整个空性当中,我们念头一动,就具足十法界的因果;那么有各式各样的念头,就招感各式各样的果报。

    (3)即中:那么即空即假即中,把这个空性的体性和这个因缘法的这些假名、假相、假用把它合起来,空有无二,就是即中了。

    我们刚开始要先建立这样的一个理解,就是明白生命的真相。由这个无痴的智慧开展出来以后,我们就能够修学无贪和无嗔。

    五、无贪

    这个无贪的善根就是说,「对于有、有具,无着为性」。对这个三界的可爱的果报,我们内心当中没有染着的心情——无着;这个无着的意思就是它不是缘缺不生,它是对治义,它有这个对治的力量。这个贪烦恼的活动,当然它的所缘境很广泛的,不过多分来说呢主要的是两个:就是年轻人是贪这个色,老人家是贪财。

    (一)不净观:说年轻人血气方刚,贪爱这个色身。这个色身的贪爱的对治,是修这个不净观。说我们的贪爱心的生起,佛法的意思是来自于颠倒;说你为什么会贪爱呢,就是我们认为这个色身是清净美妙的,一种清净的颠倒;所以我们应该透过这个观,去观察色身的真相。说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

    1、观内相不净:说是我们这个色身是怎么回事啊,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我们今天把这个色身的皮和肉剥开以后,去观察色身的内在的相貌,这个心肝脾肺肾,是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我们找不到一个干净的东西。

    2、观外相不净:这个不净物它还不是完全在里面,「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粪」。这个九孔,白天晚上经常流出不净的东西,就像这个漏囊盛粪一样。

    我们刚开始当然是…就是心中颠倒,你强迫你自己一次一次的去观察,观察久了以后,你内心当中就产生觉悟了;哎呀,我过去的思想果然是颠倒错误的。这个时候对我们贪爱的心就有调伏的力量,这个是调伏贪爱的烦恼,年轻人多数是要修不净观对治这个贪烦恼。

    (二)无常观:老人家呢,老人家的心情是没有安全感,所以他认为财富是他的皈依处,贪着财富;这怎么办呢,也是要修观,修这个无常观。说是「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说我们今天把这个财富贪着积蓄起来,不加以布施,等到我们有一天死亡到来的时候,诸未施财无常灭,这个死亡一到,把所有财富都破坏了;如果我们今天能够在有生之年,把这个财富布施出去,转换成一种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能够引生到来生受用的,使令我们来生由于这个善业的力量,得到可乐的果报。

    所以我们应该是要把这个无常败坏的财富,把它转换成善业,这个善业才是我们依止处;所以我们透过这个无常观能对治对财富的贪着。所以这个无贪、无嗔、无痴呢,从前面的信心,而变成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是一个无贪善根的生起,就是修观。再看这个无嗔。

    六、无嗔

    这个嗔心是对于这个苦、苦具的一种憎恚;那么对苦、苦具的憎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的因素,一种是非人为的因素。我们的嗔心…当然有时候我们的嗔心的生起也是跟天灾人祸的因缘有关系;但是我们大部分的嗔心生起都是人为因素,都是跟一个有明了性的补特伽罗生起对立生起,大部分。所以多分来说,这个嗔心都是修慈悲观的;说是有些人嗔心很重,他跟众生接触他内心当中就发脾气。这怎么办呢,当然这个念头嗔心也是因缘所生法,它也可以对治。

    (1)、说是你先修「平等舍心」:这平等舍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一念心,你也不是一天到晚起嗔心的,你有时候看到某一个人也是起欢喜心嘛,你对某一个人就起嗔心,这个时候你应该修平等舍。你观想这个世间上这个冤家和亲属都是不决定的,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的决定性,一定是这样的。说是他这个人今生是你的亲属,前生可能是你的冤家;那么说这个人今生是你的冤家,他过去生是你的亲属,或者来生是你的亲属;亲属和冤家这件事情是不决定的,它随时都会有变化的,不是我们所想象那么的坚固,那么的坚定不变。

    所以我们修慈悲观,第一个,先修平等舍,使令我们内心先调柔一点;就是这个亲属和冤家的定义是不决定的,因缘是随时会变化的;这样子使令我们这个刚强的心性调柔下来。

    (2)、正修慈悲观:调柔下来以后呢,就正式修慈悲观了,就是知母、念恩、报恩。说是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今生的生命,我们应该从今生的时空跳脱出来,看到我们过去有无量的生命,而每一次的受生都有一个母亲;从这个无量生命的观察,我们知道上至天上的飞鸟,下至地上的蚂蚁,它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它做我母亲的时候,对我的呵护,对我的照顾,跟今生的母亲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们对我有恩德。知母念恩,我们产生报恩的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生起对它慈心和悲心——与乐拔苦的心情。

    就是说,人跟人之间的对立,完全是生起一种彼此的陌生;人跟人的对立,一个国家跟国家的战争,主要就是大家没有互相的理解对方;其实我们从无量的时空去观察,人跟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密不可分的。就是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你跟我完全没关系。那么人跟人之间没关系的时候,一点误会生起,就容易马上对立起来;但事实上,人跟人之间不是没有关系,人跟人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是每一个众生它跟我什么关系呢,它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那么这关系就很密切了;在这一层因缘之下什么事情都是好商量的,人跟人之间你能够找到一个共通的关系以后,要化解彼此的误会就容易了。

    这个意思就是说呢,我们应该要跳脱这暂时的今生的因缘,去看到过去的生命,就知道了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跟我的关系它是如此的密切;这样子呢,就有助于我们对一切众生生起一种善意,散发出我们的善意。我们希望一切有情它有痛苦,我们希望今天修习的功德拔除它的痛苦。它没有安乐,我希望把今生所修学的功德,施给它种种的安乐,我们内心当中很真实的散发出这样的善意出来。你不断的修学,你那个嗔心就能够有变化,转成慈悲心,转成一种无嗔的善根。这慈悲心,当然是菩提心的基础,一定有慈悲心,才能发菩提心。

    这个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是调伏我们心中的烦恼;就是我们从前面的深信业果,断恶修善,而达到了修习止观,调伏烦恼。你心中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现前,不再像以前,老是随着烦恼而转;你多少能够做的了主,当然这个是心中有一个法宝的力量。但是这个时候呢,这智慧的功德——这个止观的力量还是薄弱的,就是这个内心还是属于散乱心的阶段,这种智慧也是闻思的智慧。所以我们应该接下来要成就这个禅定,这个禅定的功德就是勤、安、不放逸、行舍。

    七、精勤

    这个勤当然是精进,专一相续,精者专一,进者相续。我们如果是成就一个闻思的智慧,那你当然不必说很精进,一天大概静坐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就够;但是你要成就禅定,那非得要专一相续不可,要把世间的尘劳放下。

    八、轻安

    这个精进以后呢,会产生一个轻安,这个轻安就是「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这个轻安啊,它的次第就是透过我们对于所缘境的专注,一次一次的专注以后,先达到内心的寂静,产生内心的轻安;然后再引生色身的气血的调畅,再产生色身的轻安;这个轻安乐是我们判断禅定的一个关键点。说这个禅定有三种功德:明了、寂静、安乐;这明了、寂静是比较微细。但是一个人禅定是不是真实的生起,就从他的是不是有轻安乐可以判断;他的身心,是不是从这个粗重性转成轻安性,这个是禅定生起的一个判定标准。

    九、不放逸

    不放逸,这个地方的定义就是说有两个:第一个、「于所断恶,防令不生」,对于所断除的恶法防止使令它不生起;第二个、「于所修善,修令增长」,对于所修的善法,使令它增长广大。当然这个不放逸,这种摄心在道,这个是加行位的菩萨才完全做到的,就是有禅定的菩萨才容易做到。

    十、行舍

    行舍,那么这个行舍也是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