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最新网址:m.xvipxs.net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5面,这一大科是说明第三能变的相貌。前面的偈颂主要是讲到前六识的心王的了别的情况,这以下的偈颂是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我们看偈颂:

    初徧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这个是讲到第三能变——了境能变,它在六尘的境界活动的时候,所相应的心所有法。我们看藕祖的注解:

    此覆解徧行、别境二种心所也。

    这个地方是重复的解释五遍行和五别境,两种的心所的相貌。

    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触等指的是“触、作意、受、想、思”这个五遍行,五遍行因为它能够普遍的在一切的时间、空间上活动,所以叫做普遍。前面在初能变已经讲过了,就不再详细的分别。

    别境者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遍行当然是普遍的在一切的境界活动,这个别境呢,是在一个各别的境界活动。首先我们看欲:

    欲——缘所乐观境;胜解——缘决定境;

    念——缘所曾习境;定慧——缘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也。馀如百法中释。

    这个五别境,它们都有它各别的活动的境界;比如说这个「欲」,这个欲就是希望的意思;这个希望它的活动呢,是在所欲观境——它所希望去观察的境界,当然也可能是一个五欲的境界,也可能是一个三宝的境界。换句话说,它所不欲观察的境界,不可能生起这个欲的心所。

    「胜解」,这个就是一个坚定的理解,这种理解,它的了别的境界是缘决定境;如果是一个犹豫不决的境界,那不能生起胜解,胜解的活动,一定是在决定的境界。

    「念」,是“缘所曾习境”。这个念就是明记不忘。它的活动范围就是这件事情它曾经有所闻思过,如果它没有闻思过这种境界,它不能生起念心所,不可以,不能明记不忘。

    这个定和慧,定就是「于所观境,专注不散」,叫定。这个慧呢,就是「于所观境,加以拣择」,能够加以拣择,抉择,都是在所观境;或者是佛号的境界,或者是咒语的境界,乃至于这个佛像的境界等等,它都是在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它们所攀缘的境缘是各种各种不同的,每一个都各式各样不同。不像遍行,它们五个心所是在同一个境界活动,这个遍行是五个心所在同一个境界活动;别境是五个心所在各别的境界活动,你有你活动的境界,我有我活动的境界,那叫别境,所以这个地方叫“所缘事不同”,这个是在形容别境它们缘的境界是有差异的。关于这一点,我们看:

    附表十三——十大地法

    附表第十三,在《成唯识论》讲到一个“十大地法”。先解释地,这个大地这个地,这个大地就是依止的意思,依止。说这个大地是一切草木所依止,一切草木都依止大地才能够生长;我们心中的坚固的念头,也是要依止这十个法才能够生起,所以这十个法以大地来做一个譬喻;这十个法门就像大地一样,能够生长善恶的念头,这叫十大地法。这十个法指的是五遍行和五别境,这个地方我们拣别一下;我们心念的生起,也可能起善念,也可能起恶念,这当中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是任运转生的。这个任运转生呢,就是说由于我们过去的业种子,再跟外在的境界一接触就生起了念头,心随境转;我们本身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善恶的种子,然后遇到了境缘的刺激,就生起了善念、恶念;当然可能到了染污的境界我们生起了恶念,到了三宝的境界生起善念。这种情况呢,就不是这个十大地法,那主要的就是五遍行了,这个五遍行就是触,触来引导,触,作意,受,想,思。就是《成唯识论》说的这个五遍行,是由触来引导。

    就是我跟什么境界接触,我就生起什么念头,我到了染污的境界,我就生起了恶念;我遇到三宝的清净的境界,我就生起了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种情况呢,这种念头是任运转生的。这个多数就是一种等流习气,你过去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今生也就怎么样。

    这个十大地法主要是讲第二种情况,就是念头的第二种是作意引生的;就是透过你这个作意,而引生触、受、想、思,你刻意去栽培的;当然你也可能刻意去栽培善念,也可能栽培恶念。所以这个十大地法,就是由这个作意引生触,而引生受、想、思。那么我们来看,我们这个

    十大地法的次第:

    是由慧——慧心所当然是最主要的了,这个慧当然是要有这个念和定做基础;引生胜解,引生欲;然后引生作意,触受想思,然后再引生善恶念。我们先从这个作意讲起。

    一、作意:我们一个心念的生起,第一念就是作意,从这个十大地法当中就是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个警觉,警觉令起心种,就是把这个心念加以警觉。比如说我现在在打妄想,欸,到最后变成一种烦恼,烦恼活动了,这个时候我们警觉作意,欸,我不能打这个妄想,这个妄想会引生我痛苦果报的,我们开始念佛,忆佛念佛。这个时候作意它会引导你从妄想当中解脱出来,而强迫你的念头去忆持佛号——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而这样子的力量就是作意,它能够把你的念头加以警觉,引导你趋向于你要所缘的境界;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有不如理作意。如果如理作意,那是一个清净的;如果是不如理作意,那是染污的;假设我们以念佛来说,那当然是如理作意。

    二、触:作意了以后就是触。我们刚开始只是有一种念佛的作意,但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还没有跟佛号正式的接触;说是本尊相应法,什么叫做跟弥陀相应呢,一句弥陀念诵听。印光大师说,“念从心起”,这个时候我们想要念佛的心从内心当中作意,这个时候心中没有佛号的声相;“声从口出”,这个嘴巴的振动创造了一个所缘境的声相,那么当我们创造一个声相以后,再把它“音从耳入”听回去,这个时候,正式的入了“触”,就是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性,跟阿弥陀佛的大功德正式的接触了。所以作意它引生这个触,我们会跟我们所要接触的境界,心跟境正式的接触;这个时候我们这一念苦恼的心,跟佛的大功德的这个境界,正式的接触。

    三、受:接触了以后就有受,有各式各样的感受。当然我们这个心跟佛号接触,说是“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我们这个苦恼扰动的心跟万德洪名一接触的时候,内心当中有寂静安乐的感受出现,有各式各样的殊胜的乐受。

    四、想:有受以后就有想,开始生起很多的名言。如果我们这个时候是作意要修止,名言比较少,应该就只有佛号的名言,心中在佛号是无分别住的,但是佛号的名言是存在的;如果我们是修观,那名言就比较多了。那就把极乐世界的名号,再开展出来极乐世界的广大的依正的功德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正报妙,依报妙;那这个时候,名言就很多了。所以这个想,就是施设种种的名言,在这个名言的境界里面加以取相分别。

    五、思:那么由这个想,就带动这个思,开始造业了,这个业性的开始就是思心所,造业。

    寻伺:这个思心所的下一步就是寻伺。寻伺当然是有恶寻伺和善寻伺,就带动了善念、恶念;如果是在三宝的境界,由这个“作意,触受想思”以后,可能我们会带动了信心、惭愧心,无贪、无嗔、无痴的心,有种种的善心生起了。就是在这个作意所引导的情况之下,就是这样的情况。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问,我这样的如理作意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就往前推。

    一、欲:这个念头也不是有自性的,一切法是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这个作意心所是由欲——心中的希望而来的。有些人他对今生生命的希望是追求五欲乐,以追求五欲乐为他生命的目标;他这个人的作意,多分来说是在五欲的境界活动,多分;他很难来到三宝的境界活动,他也不太会来参加寺庙的活动,因为他根本没有这样的作意,他为什么没有这个作意呢,因为他没有这个希望。有些人他的希望是往生极乐世界,那又不同了;他这样的这种希望,就容易带动他心中的作意,经常在阿弥陀佛的圣德这方面不断的活动,忆佛念佛。所以他有各式各样的希望,就会引生各式各样的作意。

    藕益大师在《成唯识论》说,这个希望对一个人影响很大。他说,小乘的学者他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却进入了偏空涅槃,到了一种自受用的境界。大乘的菩萨也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但是他却能够从空出假,生起大悲心,广度众生,成就他受用的功德;为什么呢?为什么两个人都观一切法空,有这两种不同的相貌呢?因为心中的希望不同。一种是发出离心,他只希望成就自利的功德;一种是发大悲心,菩提心,他要能够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xvipxs.net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