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第2/3页)
顺它而转,它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坚固。
就是我们在观心的时候,当然主要是观到初能变,那个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这个无量无边的种子,浮现一个烦恼,这个烦恼是由内在的种子跟外在的因缘的刺激,和合以后出现了。这个时候,我们再深观,从这个因缘的和合相当中再观进去,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观到烦恼的本来面目。就是把这些生灭变异的因缘所生法,这些如云如雾的烦恼再把它拨开来,你就会看到了它的烦恼的相貌原来是自性空,是清净本然的一个本来面目。所以这个地方是深观,我们从烦恼的相貌当中再观进去,看到它的一个真实体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在对治烦恼当中。
这以下把这个深观烦恼的内涵再把它开展出来,第二段是一个别明,别明当中的前面两段是一个方法。
第一个观法: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又不共生;不无因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这个地方很重要,说是转凡成圣的关键点就在这个地方。这一段是藕益大师引用这个龙树菩萨《中观论》的颂。龙树菩萨这句话本来是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龙树菩萨这个偈颂的所观境是讲诸法,这个诸法是包括了一切的十法界的染净的色心诸法,那是所有的法都包括了。不过这个地方,藕益大师他不观那么多,只观现前一念的心识,而且还是针对于烦恼;就是我们在烦恼活动的时候,我们观察现前这一念贪爱的烦恼,它是怎么回事?
一、我们先假设它有自性,它是自性有,它不是因缘有,它是自性有。那么它是有自性,这个有自性的一个贪爱的烦恼,这当中有两个可能性:第一个是有因缘生,第二个是无因缘生,这两种可能性:
有因缘生有三种情况:自生、他生、共生,三种情况:
(1)说它是自生,说我这个贪爱的烦恼是自己生起的,它不必有任何的因缘,那这当中有过失了,就有无穷的过失了。说我也不是一天到晚都起贪爱的烦恼,是偶尔起贪爱的烦恼,如果贪爱的烦恼它能够自己生起自己,那它应该一切时要生起,因为它不必假借外缘;但是这样子的话,这个贪爱烦恼应该一切时现前,但事实上我们贪爱的烦恼,只是在某一种因缘才出现,所以它自生是不能成立的,就它自己能够生起自己,这件事不能成立。
(2)说是自己不能自己生起,那么他生,这个「他体所生」;他体就很多了,外在的境界所生的,或者是上帝鬼神所生的。那么他体所生这个地方也有过失,说是为什么他体会生出一个跟自己不一样的东西出来,他体跟自就是不一样?说他生起了你,结果你跟他的体性又不一样,这当然是不合道理的;两个都有自性的东西,他把你生出来了,结果你跟他的体性不一样,那这个就是不合道理。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现实的境界来观察,就是,说外境生起烦恼这句话也是不合道理;因为,比如我们打完佛七,我们刚做完定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我过去要看到会发嗔心的,会发脾气的,但是我打完佛七以后,心中有这个正忆念的摄持,欸,我不起烦恼了,心中有这个对治的力量现前,光明的力量现前不起烦恼。所以说外境一定能够生起烦恼,这个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有时候我们受到外境的刺激,我们也不起烦恼。同样一个境界,在不同的心情之下,它反应会不一样的,所以他生是不能成立的。
(3)那么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合起来不能生。就是说这个古德说的,石头榨不出油,沙也榨不出油,把石头和沙合起来,当然也榨不出油;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两个合起来,当然不能生,共生也不能成立。
所以,说这个烦恼是有真实性,这个真实性的这个烦恼是有因缘生不能成立,因为你找不出它的生因,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
说这个烦恼是无因缘生:就是烦恼只是一个偶然,突然间出现的,当然这句话是不能成立的,没有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
那么无因生不能成立,所以我们只好说,烦恼是有自性是不能成立;因为它也不是有因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只好说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这个烦恼的体性是因缘的和合,虚妄有生;它只是在一时的因缘当中所出现的一种虚妄相貌,一种刹那刹那生灭的虚妄相貌;从本性上再观察进去,它的本性是毕竟空,不是我们过去认为的那么一个真实坚固的烦恼,不是的,它是一个因缘的和合相,这个地方很重要。
南北朝的道安大师,他学《般若经》的,他安立了一个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呢?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这句话很重要,一切诸法,一切诸法是很广了,包括一切的色心诸法;我们不要讲那么广,我们就观现前的一念心识。说我们经常在打坐的人,在观心的人,我们会看到内心的变化,内心的活动,有时候起善心,有时候起恶念。当然我们刚开始是起惭愧心,我们“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赞叹心中的善念,呵责心中的妄想恶念,这当然是看到表面的,在善恶当中的分别。
但是它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从本性上来说它是无生。这本性空寂就是说一切法根本就没有生起,不是说生起以后再消失;说哦你这个人是有烦恼的,烦恼消灭以后成佛了,这个是方便说;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烦恼真实生起,从来就没有烦恼生起,只是一种虚妄相而已,它是一个如幻如化的虚妄相,不是说真实有一个烦恼的现前,然后我们真实把它完全破坏掉,不是这个意思。如果真是有烦恼现前,这个烦恼是有真实性,我们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佛,因为这烦恼是有真实性的,它不是因缘而生了,它是有自性而生了,那这样子的话,谁也没办法去消灭它。
所以这一切法是因缘生这句话很重要,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深观烦恼的空性是从因缘生,它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因缘生,是如梦如幻的因缘和合所现的一种幻相而已。所以呢,既然因缘生,表示也可以随顺一定的因缘的轨则的操作,使令它消灭掉;所以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就是从自性上来说呢,烦恼根本就没有生起,所以叫无生,“是故知无生”。「本无宗」嘛,本来就没有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这天台宗的观心,它就是从这个“一切法自性空,因缘有”,来建立的一心三观。就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那个即假,说是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的功德,这句怎么说呢?智者大师说这个性俱的思想,是「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也不是自生,也不是他生,也不是共生,是一切法是无生,从无生的道理当中,建立了十法界的因果;因为一切法无生,所以这念心有成就十法界的可能性,它这个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是这样安立起来的。所以“一切法因缘生,自性空”,所以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德能,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地方,它是从一种理性上的观察,从它的一个缘起性空上,来观察烦恼是没有真实性的一个如梦如幻的幻相,这是第一个观法。
第二个观法:析空观
第二个观法就比较简单了,就是“析空观”,前面那是一个“体空观”。这个析空观是从空间和时间上的分析,来观察这个烦恼的一个空性。
正妄生时,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
说“正妄生时”,就是你现在烦恼在活动了:或者是贪烦恼,染着的一个相貌在那个地方活动;或者是嗔烦恼;或者是高慢心,一种高举的相貌在心中一直活动。这个时候你观察你的烦恼,从空间上是“仍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它这个烦恼的空间,就是这烦恼是有自性,有真实的体性,它应该有一个依止的处所。这个处所在哪里呢?
在身内:但是这个身是一个心肝脾肺肾的一个血肉的色法,我们找不到一个染着性在里面活动,找不到。说是在身外:在身外的话,那身心本不相知,说我这个烦恼的心识在身体之外,那这个跟我就没关系了,不合道理。所以说是离开了色身有一个烦恼在外面活动,这是不合道理的,这样两个互不相知,两个没有关系,但是烦恼的活动,我色身感到一个很大的干扰,所以身外是不能建立的。那中间更不可以了,这个中间本身就是矛盾,什么叫中间呢?所以这个地方,不在内外中间,就是我们去寻找这个烦恼的处所是找不到的。
从时间上,我们可以把烦恼的整个活动的情况,分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方向来观察:说“未生无住处”,烦恼还没有生的时候,当然没有相貌,找不到;烦恼消失了以后也找不到,这过去跟未来是容易理解。那现在呢,它现在在活动的时候,为什么找不到呢?因为烦恼是一个刹那生刹那灭的,它没有住相。“谓体才生,无间并灭”,烦恼生起的时候,它是刹那生刹那灭;你说我现在起了一个贪烦恼,你讲这句话的时候,那个贪烦恼已经过去了;另外一个,那是另外一个相貌出现了。所以这个烦恼本身没有住相的,所以它也不属于现在,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