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31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1231集 (第3/3页)

者即位于川圹石缸平原的巨石文化,据信此遗址曾经孕育了贸易社会。

    老挝最早的居民是澳大利亚人种,后被孟-高棉人取代。孟-高棉人在老挝境内建立诸多古国,但关于此段历史的史料并不充足,因此关于史实有较多争议。兴起于柬埔寨的真腊和位于今越南南方海岸的占人都曾在老挝南端的占巴塞省建立定居地。真腊在6世纪将今万象以南的土地占为己有,更是曾在占巴塞的湿梨多补罗(Shrestapura)定都,当地至今留有瓦普寺,为世界遗产。8世纪,真腊分裂为水真腊和陆真腊,其中陆真腊即以老挝地区为中心。陆真腊以北,已经有泰语民族部落,隶属于南诏国;亦有孟人建立的古国,如陀罗钵地、骇黎朋猜等。

    自8世纪至10世纪,泰老民族南迁,逐渐取代老挝的孟-高棉人。

    澜沧王国

    10世纪以后,泰老人在老挝地区建立大量小国,位于今琅勃拉邦一带的孟苏瓦国逐渐兴起。1353年,孟苏瓦王子法昂统一老挝全境,建立澜沧王国。“澜沧”是百万大象之意。法昂实行“景孟制”,分封诸位王子统治各地,并从高棉引入上座部佛教。

    法昂之子桑森泰将人民划分为贵族、平民与奴隶三个等级,贵族分为六等,按贵族等级任命官职。桑森泰王还普查人口、整编军队。澜沧王国的疆土经过此后诸王的军事扩张,在鼎盛时期囊括了今老挝、越南西双楚泰、中国西双版纳和泰国呵叻高原,成为地区大国。1479年,安南后黎朝黎圣宗入侵澜沧,攻陷都城琅勃拉邦,但最终被澜沧军击退。16世纪上半叶,澜沧王国迎来中兴,国内和平,文化繁荣,大批佛教寺院建立起来,大量巴利语上座部佛典被译为老挝文。等级制进一步细化,国王(称为帕沙拉或召片领)地位崇高,而后是国王的顾问色纳,最下一级为约特。国王手下有分管军事、行政和外交的三名顾问,各级官吏按所处的贵族等级获得相应田地,作为俸禄,是为“萨迪那制度”。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