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4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614集 (第2/3页)

佩达地区。1938年3月波兰因欧洲局势紧张而欲巩固北方边界,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立陶宛政府和波兰重新建交否则出兵入侵,立陶宛政府知道自身实力不足以抵御波兰军队,因此接受了最后通牒,与波兰恢复外交关系。

    内政方面,民选的立陶宛宪法会议(英语:Constituent Assembly of Lithuania)于1920年5月31日首次召开,通过暂时宪法,1922年又通过了正式宪法。政府着手进行土地、经济与教育改革,发行立陶宛立特,设立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并与多国建立外交关系,于1921年加入国联。1926年立陶宛爆发政变,曾任首任总统的安塔纳斯·斯梅托纳推翻了民主政府,保守的立陶宛民族主义联盟(英语:Lithuanian Nationalist Union)登台掌权,1927年解散国会,并于1928年通过支持总统独裁的新宪法,查禁反对党并限制言论自由,少数族裔的权益也受到限缩。

    战间期立陶宛事实上的首都考纳斯有小巴黎之称,生活水准接近西欧国家,受薪阶级的薪资也与西欧国家相仿,1913年至1940年立陶宛人口与工业生产(英语:Industrial production)均快速增长。但经济情况受到国际经济萧条影响,1935年因农产品价格剧降,苏瓦凯加与祖基亚均有农民罢工。政府积极镇压国内反对力量,1936年初有四名农民因发起暴动而被处死。

    二战

    1939年3月20日纳粹德国向立陶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交出克莱佩达地区,立陶宛政府在两天后同意,同年德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附带的秘密附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