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集 (第2/3页)
简称:立陶宛
人口密度:43.4 人/平方公里(2020年)
所属洲:欧洲
主要民族:立陶宛族,波兰族等
首都:维尔纽斯
主要宗教:天主教
主要城市:考纳斯,克莱佩达
国土面积:65300平方公里
国庆日:1918年2月16日
水域率:1.35%
国歌:《国歌(立陶宛)》
GDP总计:554 亿欧元(2021年)
国家代码:LTU
人均GDP:19759.5 欧元(2021年)
官方语言:立陶宛语
国际电话区号:+370
货币:立特
国际域名缩写:.lt
时区:UTC+2(夏时制:UTC+3)
道路通行:靠右驾驶
政治体制:议会制共和制
通货膨胀率:8.5%(2008年)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末次冰期后(约公元前10万年前)立陶宛一带出现了昆达文化(英语:Kunda culture)、尼曼文化(英语:Neman culture)与纳尔瓦文化等中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居民以游猎维生,尚未形成定居点。公元前8000年左右因气候变暖,当地森林渐茂,人群也渐趋定居生活,但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当地才有农业出现,并开始有手工艺制作与贸易,印欧人(英语:Indo-European migrations)也约于此时期来到立陶宛,和当地人混血产生了多支波罗的人部落。
波罗的人部落与罗马帝国有一些商业往来,透过琥珀之路将琥珀运往罗马,但受罗马的文化与政治影响不大,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提到了埃斯蒂人,可能即为波罗的海东南岸的一支波罗的人。波罗的人中居住地较靠西的部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